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随时变,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总能折射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铸造一代人的灵魂。剧作家田汉曾于1959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时评,高度赞誉电视剧快速而及时地同步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巨大能动性,称其为“文艺战线的轻骑兵”。55年后,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重申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爱国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从创作生产、传播接受、评价评论、评优推优到产业布局均取得长足进步,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脱颖而出。这是中国剧集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提质减量、重建审美自由、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逐步扭转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创作现象。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正成为行业的创作自觉。
高质量:剧集创作从“高原”到“高峰”
十年来,中国剧集在体裁、题材、类型、形式、表达、风格上的创新意识,带给创作以全新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六大转向。
其一,强化明确了“道德前提”的主题主线创作,重大题材完成重大主题的价值转向。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的“三重题材”和中国故事、新时代故事、党的故事的“三故事”,都指向四个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创作渐入佳境,破圈传播,如《人民的名义》《觉醒年代》《功勋》《山海情》《大江大河》等。
其二,现实题材首次被纳入“重大题材”领域,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使命的创作转向。现实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目的是输出有中国特质、民族生活内涵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快速发展的中国,寻求共识。《大山的女儿》《温暖的味道》《幸福到万家》《去有风的地方》《县委大院》等以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基层治理为主题的新农村剧,探索多元而现代的意义表达,激活了日趋边缘化的乡村叙事并拓宽了创作边界,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国家对乡村现代化蓝图的擘画,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素描中,充盈着更为崇高、更具力量和信仰美的庄重格调。
其三,修正题材正确的传统观念,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人民性转向。党史题材剧《大决战》不同于同名电影,解构宏大叙事,对熟悉的题材进行陌生化处理,还原历史的生动表情;塑造平凡英雄,突出人民性和人民战争的内涵,服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时代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上平均一个士兵身后站着9个群众的力量,以及《支前民谣》中感人的军民鱼水情。
其四,“新派历史剧”开辟了古装剧创作新视野的叙事转向。古装剧摆脱了叙事模式窄化等创作畸变,以新方法、新表达赋予古装叙事以新颖的美学气质。或挖掘历史的日常细节,将历史考据与艺术想象结合,或从人性化视角出发,融入家庭生活气息、喜剧元素、传奇等叙事手法,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和高雅的审美趣味。
其五,人物塑造兼顾正向价值传播和艺术创作规律,人物塑造注重生活实感,突出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寻求价值观叙事的广泛认同。《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狂飙》中的高启强等都是意蕴深刻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六,同步全球优质剧集叙事潮流:短剧取胜、多线并进、电影化制作。创作者自觉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古装历史剧《风起陇西》中扑朔迷离的谍战情节反转、革命题材公路剧《欢颜》中的五段叙事、科幻文学改编的《三体》的多线交织的时空叙事、文学名著改编的《人生之路》对错位人生的当代续写,到《狂飙》《漫长的季节》跳出涉案剧框架折射时代变迁的年代叙事,均呼应着现代剧集通过多线交错、复杂情节、“毛边”人物等加大叙事难度,以及对电影化的精湛镜语、精巧结构的追求。其中,2024年热播的8集短剧《我的阿勒泰》具有代表性,该剧既是纪实美学风格的生活智慧投射,又表征着剧集创作新锐导演的崛起、电影化制作的精良短剧、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新视角、民族融合大主题、天人合一的深刻思想、现代化进程中环保理念的凸显、“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诸多时代性课题。
现代性:主旋律创作的话语修辞
十年来,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频出爆款,主旋律创作成为大众文化传播中润物细无声的“新主流”。《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人世间》等无不是“长在热搜上”的剧,也无一不是将“人生”置于大时代或极致情境下的价值观考验,在生活化或类型化或风格化叙事中寄予深沉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热度高、口碑好、利于国际传播的现象级剧集,基本都是用主流视角深耕类型故事、拓宽现实主义表达视域、积极发挥电视媒介的“游吟职能”作品。本土意识浓郁的《山海情》风靡海内外,正是因其“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以及全球与本土交糅和内容提升、方法迎合的叙事策略。
若将“新主流剧”置于族群景观概念下“全球—民族—地方”的世界语境坐标中考察,意义格外重大。在全球文化流框架内浮现的地方性主旋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是个现代性命题。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创作的传播,都暗含“地方性的全球生产”在不同“邻里社会语境”下的交互影响关系。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代入感的中国主旋律剧,在根本上避免了被西方资本主义隐性地文化殖民的命运。
电视作为一种全球化媒介、后现代媒体和“绝妙的叙事媒体”,是文化全球流动的重要介质。“新主流剧”保有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民族身份、行为规范和情感空间的纯粹性认知,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性价值追求。
趣缘性:精品剧集引发全民共鸣
互联网时代,由共同的趣味爱好、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结成的人际群落的“趣缘关系”变得丰富,倍显“人以群分”的特征。审美行为一方面日趋私人化,另一方面又在重塑审美主流,特别是精品剧,让受众在自发的意义交流中获得认同感和快乐。
任何文化实践都需要借助激活消费者的想象力完成,起到强大支撑作用的恰恰是那些“具有足够深度的作品”,在聚合趣缘社群积极参与“解读、推断和详细阐述”中,发挥着“文化吸引器”和“文化催化剂”的双重作用,将制作人与观众、创作者与解释者、国家意志与民众娱乐相交融,形成一个表达的“环路”。而凡是契合大众情绪价值的电视剧,总能激发“全民共创营销”。
互联网视域下全新的世界文化版图,在沿着大众文化标识的娱乐主流航线运行,而“主流文化”就像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所提出的,是经过设计的标准化的“商业文化”,任何一个想“走出去”的国家都需要在“文化元素混杂”中显示民族之根的创意。
如果说“市场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它也是一种精神的表现,一种文化现实的表现,一种个体生活投射与预期的复杂集合的表现”,那么,中国剧集十年来的创作转向,彰显了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强国复兴为核心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技术性赋能艺术、再现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此外,中国剧集以纪实的美学观念和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当代生活无限趋近真实的观察、记录,越发显示出“生活的副本”和“时代记录”的双重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像将变成一种“历史的还原或回响”,拥有超越艺术价值之外的魅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