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与细读:数字时代的文学批评

2024-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文学与数字日益交融的新时代,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自20世纪50年代C. P. 斯诺提出并阐述“两种文化”概念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如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弥合这一裂痕,并在文学领域催生了一场科学与人文的交汇与碰撞。ChatGPT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展示了算法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惊人潜能,人机交互写作和智能小说的兴起成为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利用国内大语言模型创作了首部中文智能长篇小说,这不仅预示着我国人机协作写作新时代的开启,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科学与人文的紧密相连,以及AI新质生产力和计算创造力的发展,正在推动文学研究朝着一个新的方向——“计算批评”迈进。

  计算批评

  与文学研究范式的新变

  计算批评,亦称为算法批评或数字批评,是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技术和文学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独特的跨学科研究。简而言之,它以算法为工具进行文学批评,从而引领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新变。在这一跨学科领域中,弗兰克·莫莱蒂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他倡导的“远读”理论不仅展现了技术应用的创新,更昭示了文学研究思维模式的转向。计算批评引导研究者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文学的全貌,而非一味沉浸于单一的文本细读。通过计算批评,特别是数据分析、网络分析及可视化图表等手段,我们不再受缚于传统的文本解读和观念阐释,能更精准地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洞察文学系统的整体运作规律,进一步理解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

  计算批评何以可能?在面对文本量巨大的网络小说等类型文学时,以往所依赖的细读批评方法显得捉襟见肘。由于这些作品的内容趋于浅显易懂,且追求即时的阅读愉悦感,使得既有的批评手段难以找到恰当的解读入口,其施展空间也变得极为有限。计算批评通过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结合广泛的统计、计算技术和大型数据库,能够轻松应对海量的文本信息,精确验证诸多猜测与理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和读者偏好,为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益指导。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计算批评展现出独特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研究方法,计算批评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处理多文本数据时表现出的高效与精准,更在于其具备全球视野和文化多元性。传统文学研究常受限于西方中心主义,文本细读之下的经典筛选往往趋于偏狭,大量源自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优秀作品被边缘化,这无疑限制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而,计算批评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将全球范围内的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范畴,从而突破了研究的局限。并且,计算批评不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或逻辑推理,它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并分析文本信息,从而进行深度的主题探索。尽管这种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某些细节的丰富性,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文学系统的整体把握。此外,计算批评可以用于重新诠释众多已被奉为经典的作品。以王悦对残雪作品进行的计算批评为例,她以文学事实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作品内部深层的结构和意义。那么对于像韩松这样的科幻作家,其作品以语词的狂欢、繁复的句子结构以及形容词的堆砌为特点,计算批评也能够有效地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隐喻和寓言,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来理解这类相对晦涩的文学作品。

  从基础的文学计算

  到“诗性的计算”

  计算批评是一种“诗性的计算”,体现了区别于传统文本细读的“数字细读”。文学计算思维其实早已有之,只是其应用集中在古代文学领域,特别是在古籍版本的鉴别和作者身份的确认等方面。以《红楼梦》的研究为例,早期红学研究的考证主要是依赖人工进行大量烦琐的搜寻与比对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被引入《红楼梦》的研究中,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来剖析作品的语言现象,进而确定作者身份。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将人们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搜寻、查阅和抄录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快速检索和对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陈大康的相关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已经能够从数理语言学的角度验证过去红学家们通过烦琐的人工考证所得出的关于作品思想性和艺术风格的分析结论。技术方式、统计方法及考察指标的选择都会对文学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尽管这一阶段的研究相较之前有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相对简单。随着计算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计算开始全面兴起,不仅拓展了研究范围,覆盖了从古至今的各类文学作品,而且研究的重心也从基础的文学计算转向了依托复杂算法和量化指标的“计算批评”。这种新型的批评方式与传统文学批评在研究内容上实现了融合,演变为“诗性的计算”,涉及对作品的叙事结构、隐喻含义与审美风格等方面的探讨。弗兰克·莫莱蒂就采用网络绘图的形式进行小说情节分析,对《红楼梦》与狄更斯的《我们共同的朋友》做了比较研究。刘洋在研究中认识到“数字细读”在计算批评中的核心地位,在他看来,数字细读将细读媒介延伸至数据、算法、指标和建模等层面,这要求批评者必须将焦点转移到数据杂质、算法原理、量化参数等关键环节,才有可能突破算法技术本身的局限,进而产生具有价值的文学批评。

  计算批评面临的挑战

  计算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分支。当前计算批评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学研究领域的质疑与批评,二是计算批评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面对新兴的计算批评,我们要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持开放与积极探究的态度。计算批评并非要颠覆或取代传统批评,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挖掘文学的丰富性。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已成为新趋势。我们应学会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文本分析软件、数据挖掘工具等来辅助自己的研究工作。人们不应将计算批评视为一时的热点,而应认识到它确实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训练,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对于计算批评自身固有的问题也应当正视。由于量化方法的客观性和传统文学解读的主观性之间的差异,计算批评的某些结论有时不被人们认同。实际上,计算批评确实具备突破认知局限以产生新见解的潜力。然而,数据库建设尚不完备、文本分析模型不够精确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判和误读。因此,在从事计算批评时,文学研究者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双方能够为彼此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帮助,人文学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批评的相关知识,致力于计算批评的研究者也可以借此建立更加准确恰当的分析模型。计算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计算批评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文学研究者应当勇于打破学科壁垒,主动介入数字人文领域,推动文学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