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走进儒家的精神世界

2024-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李静)9月27日,2024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当日,“论语学研究”工作坊在孔子研究院举行。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认为,《论语》的思想体现在《论语》编者对孔子的理解上。孔子教育生涯中,弟子们对其学说各有所记。理解《论语》需要从“论语类”文献的整体出发,掌握孔子言论的精髓。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存光提出,《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精神世界,既有历史的深厚根脉,又对未来怀有无限向往;既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又有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读《论语》贵在获得精神启迪,真正进入圣人的心灵世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从《论语》的权威性、《论语》所展现的圣人风范及其对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启发意义三个方面分享了心得体会。他认为,《论语》是全世界范围内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最核心、最权威的经典之一。《论语》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其重要特点之一是重视人的真实情感。

  《论语》塑造了儒家对仁人价值的追求。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温海明提出,“仁人之意”中的“仁人”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仁爱的对象,还应从动词层面转向仁爱的意识行为,聚焦于对“仁人之意”的意识活动和行为的理解与分析。

  对于《论语·公冶长》“性与天道”章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赵卫东认为,诸家诠释可分为“以文释经”“以理诠经”与“以身解经”三个向度,代表了《论语》不同的诠释视角,各有利弊。走出汉宋之争与中西之异,将三者真正结合,才是未来《论语》诠释的努力方向。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乔芳通过详细史料论证了郑汝谐《论语意原》的思想史价值。在《论语》诠释史上,郑氏破除了先儒成说,创立新说,强调“心”解“仁”的新解,体现了独特的学术特色。

  《论语》在传承中出现了多个版本,影响了对其思想的理解。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简帛文献中与《论语》相关的篇目大量涌现,为考察《论语》成书提供了宝贵资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光胜基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视角,提出了对《论语》成书问题的反思。他主张通过二重证据法考察古书生成的真实面貌,并通过“层累”说揭示文本前后的演变规律和特征。

  会议由孔子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共同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