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纲领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也为各领域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体育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有其现实依据。同时,体育强国建设不但是某一个领域和某个群体的使命和任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和团结动员机制。
联结社会成员的情感纽带
从理论上来看,一个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社会成员间的彼此关联和基于关联而建立的团结意识,从而使社会成为超越单独个体而存在的事实。近现代以来,我国体育发展史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紧密关联。例如“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便是对二者关系的生动诠释。从1908年“奥运三问”被提出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与美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并列第一,百余年间中国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表现,牵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情感,也强化和整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体育发展实践为前期积淀,新时代体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一方面,将促进以体育参与为表征的外在行为联结,提升基于体育赛事而产生的“事件团结”意识;另一方面,将在社会成员的心理动机层面促进社会成员间的情感联结,使其建立起蕴含“我们感”的共同体意识。
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文化整合
体育强国建设的外在表象是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整体呈现,其内在关键是高质量的发展体育,并使体育发展成果普惠于民。由于体育强国战略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更是每一位公民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体育参与权利的保障,所以体育强国建设与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密切相关,也就不难理解。首先,从国家意识强化和表达层面上来看,在国家队运动员“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等掷地有声的誓言背后,是个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在实践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以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助力了中国体育大国和奥运强国地位的建立,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时代注脚。其次,从体育发展理念上来看,如果说将体育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是源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辅相成,那么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等领域,进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则反映了体育发展中的“结构—行动”内在联结,具有强化价值观念、提升文化认同和促进社会团结的作用。
建构共享性身份的整体社会动员
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是依靠人民,人民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主体。个体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者,是建构“我们”共享性身份的基础。由于体育强国既是国家层面上的战略部署,又是社会成员增加生命长度、拓展生命宽度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主观性行动策略,所以在以体育参与为主线的“我们”的共享性身份建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成员身份认同“拓展”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整合不同社会成员,进而推动整体的社会动员。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以体育参与为抓手而建立的共享性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整体社会动员,应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社会成员具有对体育参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并能够以对文化观念的认同和接纳而形成惯习。其二,如果说惯习行为的建立常常停留在微观层面,那么,在使个体与社会和国家建立联结时,我们还应将关键置于文化整合与集体记忆共享中。同时,由于体育参与作为社会动员的使动因素,在社会交往和文化整合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体育强国的现实效力出发,在关注如何建设体育强国的同时,考察这一战略目标在社会团结和整合过程中的使动因素,进而提升体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认同度,并以体育强国建设为“引”促进社会团结建设。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岭南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