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可能路径

2024-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依托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两大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国别研究必须“走出去”。当前,海外研究基地建设的单一路径依赖、研究经费有限和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因此,破解这三方面障碍,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首要任务。

  第一,依托中国在海外的各种载体,建设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平台支撑。英国作为最早进行区域国别研究的国家之一,其海外社会研究发轫于殖民地管理机构。通过邀请发展人类学家参与相关工作,并提供相应的岗位使其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执行、管理和评估,由此开始相应的区域国别研究。这一方式为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调查提供了平台,促使学者在日常工作的互动中深入对相关议题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大量的发展人类学著作,建立了发展人类学的学科体系,这为我们推进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提供了思路。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澜湄合作等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地增加和丰富了中国对外交流的规模和形式。同时,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合作项目往往建设周期比较长,需要和东道国的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民众频繁互动,这些机构和项目都是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优质平台和切入口。此外,这些机构和项目的中方工作人员在工作互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进而形成研究关切。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海外利益,也是从中国视角看区域国别研究发展最直接的途径,以他们的关注点作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起点,自然保证了区域国别研究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因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这些企业和商会组织通过设立研究员、政策分析人员等岗位向区域国别研究的专家学者开放;鼓励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与这些企业、商会、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依托这些机构建设海外研究中心、平台或者基地,既能解决海外区域国别研究的落地、基本的服务保障供给等问题,同时也能为这些机构的关切提供决策咨询。

  第二,面向多元主体筹集专项研究基金,破除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资金难题。获得稳定持续的研究资助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必要前提。海外田野调查的成本比国内要高很多,以笔者在坦桑尼亚开展多年短期田野调查的经验为例,除去交通、差旅以及资料等必要开支,海外调研还需给当地人支付一大笔交通补贴、务工补贴和餐饮费用等,针对重要的访谈对象还需支付访谈补助等。我国的科研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大部分资金只能覆盖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调研,难以支撑长期性、系统性的调研。

  我国学者参加海外交流与学习的项目支持普遍来自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各类奖学金项目,包括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及专门设立的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等。这些奖学金项目为我国区域国别领域人才“走出去”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但其主要是支持研究者到海外学习,只能覆盖在境外生活和学习的必要开支,流向上也以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为主,而专门支持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项目几乎没有。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的区域国别研究院在基金支持下开始开展系统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如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已经在海外设立了多个田野工作站以支持青年研究者、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在海外开展长期的田野调研。但大部分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只能通过申请各类基金课题、承接横向咨询课题以及提供智库服务等方式获得资金,所获资金规模小且不稳定性强,仅能支持一些碎片化研究。有很多在海外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设立了相应的研究部门,但其研究往往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回应性和对策性,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基础性不足。

  对此,中国可以尝试建立区域国别研究专项基金,向企业等私营部门开放,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出资机构的发展需求,设立重点区域国别研究委员会或者重要研究专题委员会,为区域国别研究人员提供较为长期、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满足其开展海外研究的资金需要。

  第三,通过建立来自研究对象国的专业研究队伍来破解人才瓶颈。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主体是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项目以来,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智库交流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但受语言能力的制约,可以在海外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大部分研究是以英语为主,但很多国家有自己的母语,即便是在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很多民众也不能用英语直接交流。例如,笔者曾到几内亚、科特迪瓦、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家进行短期田野调查,由于语言不通,常常需要借助翻译才能进行访谈和交流,无法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区域国别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有来自研究对象国的人员深度参与,从而提供研究对象国有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区域国别研究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是理解和分析区域国别研究问题的基础。欧美高校中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主要通过直接聘请来自研究对象国或者研究该国的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工作,同时提供奖学金吸引留学生进行对象国的研究。例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就有数十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尽管中国也在通过外国专家引进项目邀请国际专家来华开展工作,但是大部分专家都是短期项目制,很少能够提供较为长期的教职,中国也缺乏为其申请或者提供可自主支配的研究经费的机制,难以发挥外国专家的专业研究技能。这一情形可能会导致中国虽已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世界排名第三的留学目的国,但大部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为来源国发展培养人才,对于充盈我国区域国别研究队伍方面的支持项目基本没有。

  为促进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我国需要改革完善当前国际人才引进和留学生奖学金政策体系,为国际人才和留学生创造更为宽松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研究条件,以此鼓励和支持研究对象国的研究人员来华进行区域国别研究,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许可等诸多问题。

  随着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交叉学科的建立,未来会有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区域国别研究队伍,“走出去”开展研究的需求将会日益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区域国别研究“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区域国别研究将陷入分析二手资料的境地中,无法完成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双重使命。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