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将家国情怀之情、价值教化之意、为人为事之道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的综合育人理念,是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灵魂向导。从家国情怀之情、价值教化之意、为人为事之道审思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教育的实践进路,既是对基础教育育人宗旨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刻回答。
一是家国情怀之情。“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的主线,家国情怀之情是“课程思政”之根,将家国情怀之情融入基础教育,其本质是课程思政要义“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之情在基础教育的融入。从理想层面看,理想指引着个人和民族前进的方向,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在基础教育中融入理想之情,播种在学生心中的是民族复兴理想的种子。这粒种子不仅是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更饱含着他们对自身成长和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和理想追求。从责任层面看,责任是激发个人和民族前进的动力,在基础教育中融入责任之情,深植在学生心中的是民族复兴大任。此大任旨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基础教育各领域,将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将家国情怀之情融入基础教育,需要双管齐下,既应注重理想引领,又应强化责任担当。就理想而言,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灵的灯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与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对民族复兴理想的向往,让这粒理想的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成为他们勇于探索的情感动力。就责任而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通过多种实践教育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深刻理解并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是价值教化之意。“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品德与才能相辅相成,而品德的根基在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教化之意是“课程思政”之魂,将价值教化之意融入基础教育,其本质是课程思政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意在基础教育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是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统一。将价值教化之意融入基础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三层价值规定融入基础教育。从价值目标看,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价值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讲授反映国家富强历程、民主精神、文明风貌及和谐社会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悟这些价值目标。从价值取向看,要坚持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公正精神,学会在平等中尊重他人,在自由中自律。从价值准则看,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对教师的崇敬感和信任感尤为强烈,教师要以自身人格魅力和行动表率引导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敬业的精神感染学生追求卓越,以诚信的品质教会学生真诚待人,以友善的态度引导学生和谐相处。
三是为人为事之道。为人之道,即如何做人之道;为事之道,即如何做事之道。为人为事之道是“课程思政”之干,将为人为事之道融入基础教育,其本质是课程思政要义“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在基础教育的融入。就为人之道而言,新时代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树人”要求。因此,将为人之道融入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甘于奉献、砥砺奋斗的新时代弄潮儿。这就要求在开展基础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理解青少年多重特性,关心青少年发展,在学科教学中逐渐渗透“树人”要求。就为事之道而言,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伴随人的生存、生长,孕育了自然天理、人情事理、人世情理、社会公理、公民法理、信仰哲理等诸多做事之道。为此,将为事之道融入基础教育,从自然天理看,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自然天理,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培养和谐共生的意识;从人情事理看,就是要注重人情事理的熏陶,通过日常交往、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与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从人世情理看,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国家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意识,培养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意识和奋斗意识;从社会公理看,就是要强化社会公理教育,结合社会实践、道德课程,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功德,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规范与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从公民法理看,就是要通过法律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培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成为守法公民。
(作者系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铜仁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