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领当代文学发展

2024-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9月14—15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批评的价值走向”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天水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批评的价值走向”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文学必须积极回应的时代命题,应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和丰富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去思考中国当代文学,要关切人民性、主体性、民族性等核心问题。党百年来走出了一条“人民文艺”的道路,人民性是党从文艺建设初期就坚持探索的文艺属性;而文化的主体性既体现于以“我”为主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还体现于巩固与提升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使文化自信成为整体民族的精神觉悟。新时代中国文学只有充分展现人民性、主体性和民族性,才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关于当代文学如何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认为,现实主义是新时代需要不断继承和弘扬的文学精神,是叙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键词。现实主义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态度,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具有开放的“天性”。这种“天性”体现在,现实主义要始终适应现实,并进行适时调整,从而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徐兆寿表示,当代文学的变革之路,就在于从求真向求善的转变。所谓求真,即是对时代的如实书写;所谓求善,即是对道德的重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结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规范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出现式微倾向,需要重建以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
  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现代文学经典重读也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文学理论阐释”为题,从理论上梳理了当代文学“再经典化”的必要性,认为当代文学研究需要打破欧美对“文明”“现代”“现代化”等概念在解释权上的垄断,以更为宽容和平等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学的现代化也存在着多重现代性、多重模式和多重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引领,且已逐步形成了方法论,这必将对文学研究与批评产生深远影响。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贵禄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其生发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协调发展的批评视角、和谐共生的生态批评意识、开放包容的批评态度、创新驱动的批评思维,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批评整体,为推动当代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次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天水师范学院、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