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2024-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为什么要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如何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代命题。

  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是时代大势

  打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亟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时,全球化方兴未艾,中国努力融入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解放思想。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需要面对全球化逆流的国际环境。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能坐等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慢慢提升,也不能仅强调开放的市场以及中国制造的硬实力,而是必须从“重构”的视角、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的出发,全面思考、整体布局,切实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力。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须摆脱中国国际传播的困境。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成就斐然。例如,近期被热议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过境中国,他们分享的中国见闻成为网络热门题材。可以说,这是中国发展硬实力的展示,自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客观效果。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直面临着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今天其话语霸权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曲解误读,而且集中在对中国政治与价值观等软实力的中伤、歪曲。因此,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出发,探究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重要目标,谋求应对手段的革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大势下,应以战略思维谋划整体重构国际传播体系,在叙事话语、传播路径、关键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重构,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正在赢得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传播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从接触、融入、解释,走向引领、感召、重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现代化先发国家,由于自身实力相对下降,开始致力于“自身优先”政策,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中国则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与此相适应,中国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势在必行。这将助力中国改变国际舆论场上的被动境地,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重构国际传播格局的战略重点

  加强重点领域的新概念表述,重构中国国际传播的叙事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应对西方的话语霸权,更有效力地开展中国叙事?从发挥软实力的视角来看,可以设定新的议程,内容上求同存异、方法上先立后破,着重于碳中和、气候问题等新概念,在国际舞台上通过对外贸易、外交政策、文化交流,展现中国魅力。

  加强对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制度阐释工作,把经济发展硬实力转化为中国话语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成功解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些被世界普遍认可的经济发展奇迹尚未转化为应有的话语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西方理论终究无法解释中国。建立国际传播的“中国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这一任务至今未能完成。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伟大实践的制度成因,进行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找到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的中国话语。

  加强对中国价值观的理念内涵与实践逻辑的建构传播,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政治认同围堵。今天,政治认同越来越成为很多国家社会内部冲突、国际动荡甚至战争的重要根源。政治认同是建立在“自我”与“他者”区别的基础上,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俄乌冲突等议题中,政治认同已成为西方强权势力围堵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政治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对立,挑起政治认同的对立常常通过妖魔化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进而妖魔化其他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从而达到分化围堵的目的。这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很大程度上波及国内,混淆视听,产生不良影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弘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观,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讲好伟大实践与价值理念之间的理论逻辑,不谋求直接改变他者的价值观,而是寻求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达成广泛共识,从而打破西方社会的政治认同围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共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