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论坛预热在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宣传启动

2024-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2024北京文化论坛预热在即,跟随“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主题宣传活动的开展,9月6日,记者实地打卡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和北京艺术中心。

  “运河之舟”展新风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是一座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展示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休闲、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2023年12月正式开放,截至2024年8月底,共接待观众185余万人次。

  据了解,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使之成为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展陈大楼以陈列展览功能为主,观众共享大厅则以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等功能为主,两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满足当代博物馆多元化服务需求。

博物馆设计中的“船”元素 本网记者 刘越/摄

  目前,博物馆推出四大类型展陈,全面展现人、水、城和谐之美。其中,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同时,博物馆还设有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尤其是6月27日开幕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更是掀起了一股参观热潮,截至8月中旬,展览开幕60余天,已接待观众90万余人次。

“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 本网记者 刘越/摄

展览展出的青铜大面具 本网记者 刘越/摄

展览展出的铜兽首冠人像 本网记者 刘越/摄

  博物馆还开展北京文化、运河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44场,累计参加少年儿童及家长1200余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89场,参与观众万余人。来馆观众辐射京津冀三地,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和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效果进一步凸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公众服务部讲解主管刘萍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下一步将继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为观众推出更为精彩的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

  “文化粮仓”焕新颜

  北京艺术中心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于2023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截至2024年9月3日,北京艺术中心共举办各类演出190场、艺术活动176场,参观观众13.59万人次。据了解,北京艺术中心包括4个室内剧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以及1个户外露天剧场,共有观众席5610座。因其设计理念源自通州古粮仓,故被称为“文化粮仓”。

北京艺术中心 本网记者 刘越/摄

  在“一院三址”(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的统筹规划下,北京艺术中心在落地国家大剧院现有品牌活动项目的基础上,融入运河元素、北京文化元素、京津冀区域文化元素,以自身区位优势及创新思维加强特色化品牌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

  北京艺术中心突出产品的现当代性、时尚、跨艺术门类融合的特点,更多着眼年轻观众和市场培养。在内容供给与服务定位差异化方面,挖掘和整合多元艺术资源,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并以“现代性”为锚点,深度融合现代科技,推出多元融合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为观众提供多元现代的审美体验。

  2024年,北京艺术中心计划安排300场演出。演出节目安排上,一方面将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引入北京艺术中心,实现两地同步上演,彰显国家大剧院“高品位、高水准”的节目定位;另一方面,突出现代性,引入音乐剧、现代舞、先锋戏剧、沉浸式表演等艺术门类,拓展演艺新场景,打造吸引年轻观众群体的都市文艺生活打卡地、集聚地。

室内音乐厅 本网记者 刘越/摄

  国家大剧院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部李宵伊介绍,临近中秋,艺术中心也特别策划了中秋主题的特别活动,包括“‘天涯共此时’——英国再·剧团默剧工作坊”、“乐满粮仓·集章雅游”活动、“月影匠心·手作摘星辰”体验活动和“国风雅韵——中秋系列空间演出”。观众朋友们不仅可以在艺术中心欣赏到精彩演出,还可以在手工活动中,打包一个月亮与家人分享,共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文学意境。

  此外,李宵伊表示,今年下半年即将引入的音乐剧《猫》、《安娜·卡列尼娜》等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北京艺术中心还结合剧院特色策划管风琴艺术周;根据区域观众的艺术需求积极引入亲子类、家庭类演出,填补区域内亲子类优秀演出的空白。

  下一步,北京艺术中心将聚焦“现代性”定位,助力形成“三址”既各具特色、自成体系,又同源共流、互促互补的发展局面,不断探索集演出、创排、教育、展览、交流、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剧院综合体的打造,为公众带来全时空、沉浸式的审美与文化体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