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养方式下的父职角色变迁

2024-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城市家庭教养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由自然成长方式向科学教养方式转变。科学教养方式是指家庭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资源统筹、密集投入、精细培养、情感陪伴等深度介入方式,以期培养一个完美的后代,这一教养方式将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最近20年,科学教养方式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家庭的一种普遍教养方式。城市家庭教养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变革,它对父职角色将产生什么影响?

  城市家庭教养方式

  变革的背景

  20世纪末,西方的科学育儿观通过互联网开始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家庭的育儿实践。相比其父辈,“80后”“90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具有科学教养的文化资本和能力,对孩子的期望也越高。同时,在社会分化不断加剧、阶层跃迁愈加不易的社会结构下,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家长从儿童早期就要为子女择校做准备,学生则要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应试通关,这也导致城市家庭“鸡娃”的兴起。因此,教育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形成一种互嵌关系,这也不断加剧了教育竞争。总体上,阶层分化、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的高期望等加剧了家长焦虑,并进一步投射到孩子身上。家长按照科学教养规范,高度介入并干预孩子的成长。

  科学教养方式的形成还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媒介平台上,青年父母聚集在各种育儿社群中,他们关注育儿博主,观看短视频,购买课程,进行直播互动,并通过社群、互助社区进行分享交流。由此,育儿专家、公共卫生部门、市场机构、青年父母通过社群互动共同形成主流的家庭教养规范。此外,城市家庭教养方式具有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密集化等特征,呈现为一套阶段化、指标化、数字化的科学教养标准和体系,并以此指导父母的日常教养行为。然而,家庭教养规范与实际的家庭教养实践之间存在差距,这给家长造成了焦虑,而家长焦虑也进一步被市场所捕捉并强化。市场机构提倡通过使用专业化产品、服务、课程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将儿童教养打造为一个科学化、专业化的过程。于是,消费文化日益渗透到家庭教养实践之中。因此,虽然家庭中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家庭教养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成本却大大增加。

  父职伦理的重构

  在科学教养方式下,产生了新的儿童教养文化,它为成年人如何做“好父母”设定了文化边界,并据此来建构亲职身份。父职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受到新的儿童教养文化的影响。因此,要理解父职角色,需要将其置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变革中予以考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市场化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逐渐退出生育、养育等再生产劳动领域,再生产职能被加诸私人家庭。科学教养方式意味着在高度竞争压力下,家庭在儿童成长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越来越重要,它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对儿童进行资源投入和整合。科学教养方式的科学化、专业化对于教养者的要求较高,一般由年轻父母来实施。而科学教养的精细化、密集化对于教养者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都有高标准。当前,城市双薪家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模式,但是在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下,通常由母亲担当科学教养的主导者,出现了密集母职。然而,母亲一人也难以完全应对科学教养要求。同时,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强,她们希望兼顾家庭与事业,父亲参与育儿成为她们的普遍诉求。于是,夫妻之间进行分工,城市家庭普遍出现夫妻协作式育儿。

  科学育儿理念特别重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强调亲密育儿,父职伦理重构,出现“新父职”。父亲在承担传统养家的责任之外,越来越主动地承担儿童照料、陪伴、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管教等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男性妥协,更是男性在科学教养规范下主动建构“好父亲”角色的一种努力。

  与以往严父慈母的形象不同,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柔性的一面,展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与传统威严、沉默、疏离的父亲形象相去甚远。一是儿童情感价值神圣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日益少子化、独子化,儿童价值神圣化,经济上“无用”的儿童成为情感上“无价”的儿童,这客观上使得父母会更疼爱孩子。二是陪伴成为家庭的一项新伦理。“80后”“90后”是少子化、独子化的一代,他们的子女主要成长于“原子”式家庭,缺乏日常性的同龄人陪伴。这使得亲子陪伴的重要性不断上升,“陪伴”已日渐成为建构和维系亲密关系的一项新伦理,也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手段。三是情感表达的商品化。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父亲逐渐通过消费和礼物来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和爱,这是他们营造亲密亲子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父职的多重角色

  父职在实践中形成了多重角色,包括育儿协助者、教育协同者、孩子的玩伴、母职平衡者等。总体来看,男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父亲的育儿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夫妻协作式育儿成为当前城市家庭的一种主流育儿模式。其中,母亲一般承担着育儿总管的角色,她们制定总体培养计划、搜集和整合信息、深度陪伴孩子学习,而父亲一般承担着协助者的角色,在日常照料、教育参与、亲子陪伴和行为管教等方面协助妻子,成为妻子的坚强后盾。

  第二,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背景下,家庭普遍实行密集型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的课外时间被高度商业化组织化了,这就需要家庭合力安排好儿童的课外时间。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夫妻之间协同合作,根据各自擅长的科目,对孩子的课业进行分工辅导和监督,父亲一般在接送课外兴趣班、辅导班与体育课上承担着主要责任。

  第三,这一代儿童在日常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相比生活照料等体力劳动,父亲更愿意陪伴孩子户外玩耍、体育锻炼,因此平常更多的是孩子的玩伴,扮演着知心爸爸的角色。

  第四,在科学教养方式下,再造了一个完美母亲形象,这给女性带来压力和焦虑,存在母职超载现象,她们在教养孩子受挫时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容易发生亲子冲突。父亲在扮演育儿协助者、教育协同者以及孩子玩伴等角色时,很好地分担了家庭的教养职责,而当母亲陷入焦虑时,父亲可以对孩子母亲进行情绪疏导。当母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亲可以调解母子矛盾,避免矛盾升级,父职承担着母职平衡者的角色。

  当前,城市家庭普遍采用科学教养方式以适应家庭现代化转型,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正在发生变化,儿童教养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中重新进行分工。虽然城市家庭按照科学教养方式进行夫妻协作式育儿有利于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但是科学教养方式对于亲职有着过高要求,多数父母经历教养规范与实际亲职的断裂甚至矛盾,做家长越来越难,这也造成当代父母更多的焦虑、压力与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 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