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浦江实践

2024-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闵行区浦江镇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党建引领对社区治理的助推作用,就如何将组织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浦江社区管辖面积1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8万,其中本镇户籍人口6.2万,占比约31.3%。由于人口体量大、老年人占比高、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原因,在治理层面面临着许多艰巨的挑战。

  治理机制协同不畅,问题解决不高效。社区作为连接不同治理主体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凝聚治理合力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业委会存在感较弱,物业公司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治理职责不明晰、履职不到位的情况。此外,依据相关规定,居委只负有领导社区居民开展社区自治的职能,不具备行政管理的职能,在推动社区治理时,缺乏制度支撑。

  服务需求个性多元,供需关系不匹配。浦江社区目前已实现党群服务站全覆盖,但是部分居民区的公建配套建成时间较长,文体活动设施功能单一,对居民缺乏吸引。与之对应的是居民在政务、民生服务等方面日益多元化的诉求,以及长者食堂、独居老人帮扶等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社区分类治理的需求凸显。

  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动能激发不充分。与传统的单位制熟人社区不同,以商品房小区为典型的陌生人社区,社会关系趋于表面化、匿名性、短暂性,凝聚力较弱。此外,浦江社区还拥有许多保障性住房,人口流动较大,出租率约40%,居民主动参与意愿较低、参与意识较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知度、信心不高,面临着“共同体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浦江社区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广泛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格局,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和生机活力。

  党建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夯实组织基础,建设责任共同体。一是坚持深度赋能、科学赋权、精细赋责,积极推行基层约请制度,发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服务。通过约请职能部门到现场实地调研、联动施策,社区拥有了更多主动权,形成“下借上势、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组织体系、治理体系一体严密,实现党建逻辑与社区治理逻辑的契合和耦合。依托现有服务空间,不断叠加新功能、迭代新服务,建成集党员学习、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党群服务站,实现对服务需求的全局性把握和服务供给的系统化运行。

  社会协同:搭建联盟载体,强化资源共享,建设治理共同体。发挥党建联建资源优势,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和多方治理资源,打破“单位制党建”的封闭性运作和行政化推进,推出市集、童趣嘉年华等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同时,健全完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联合公益项目组织,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服务项目,举办老年人兴趣班、健康讲座、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增加对独居、空巢老人的陪伴,实现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

  公众参与:完善自治平台,推动协同共治,建设价值共同体。畅通“社—民”议事协商渠道,着力解决业委会、志愿者等自治队伍人员老化、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线上召集、线下邀约,挖掘社区内的能人、达人,搭建“青年议事堂”“云征询”等平台,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动力。此外,通过打造“万人志愿公益行”、社区邻里节等社区文化品牌,鼓励居民组建特色团队,参与社区文艺活动、志愿服务,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搭建展示平台,组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自治团队,助推社区活动和服务的多元化,不断推进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党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