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币国际使用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投资货币、融资货币以及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份额均有所提高。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以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体量及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称。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坚持高水平经济金融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统计报告,2024年5月,我国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比例小幅上涨至2.54%,位列全球第五。在跨境贸易领域,美元继续处于垄断位置,占比高达83.92%;欧元排第二名,占比为6.22%;人民币表现好于英镑、日元,占比4.49%,排全球第三名;日元排第四名,占比1.65%;沙特里亚尔排第五名,占比0.62%。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进行五年一次的审查中,专门提高了美元和人民币的权重——人民币由10.92%上调至12.28%,美元由41.73%上调至43.38%。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已与沙特、阿联酋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与货币当局签署双边人民币互换安排。从SWIFT报文数据看,2023年,共有161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跨境人民币客户汇款收付。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网络效应逐步显现,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提升。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自2015年上线以来,不断完善和扩展功能,目前共有141家直接参与者、1377家间接参与者,实现了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增长较快,人民币清算效率和安全性明显提升。2023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661.33万笔,金额123.0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9%和27.27%。中国人民银行还鼓励上海地区经营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活动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推动上海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3万亿元,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近44%。
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称,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未进入稳定上升的通道。据SWIFT统计,2023年9月人民币国际支付实现了3.71%,而2024年5月又回到2.54%。受制于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供境外主体投资的人民币计价资产有限,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金融市场仍面临限制。不可自由兑换阻碍了人民币形成境内外顺畅的循环机制,限制了其定价货币功能和融资货币功能,也削弱了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最终制约了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和国际接受度。目前,人民币在我国跨境贸易中占比较高,但作为第三方国际货币使用的情况还较少。特别是在汇率变动预期下,更多结算发生在出口端,人民币流出减速,使得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限制了境外投资者的参与。虽然中国已与多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但实际使用规模有限。
总之,无论是资本账户管制、金融开放度、国际收支顺差结构,还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等,都是制约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基础性因素。这种政策框架和外汇收支“双顺差”结构必然导致人民币无法在境外广泛流通和使用,也不能为相关国家提供人民币流动性。
坚持“四位一体”全方位系统谋划
当前,全球市场存在被分化的风险,区域化和板块化或将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重塑国际产业分工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中国不得不应对的挑战。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充分利用和顺应全球市场分化的趋势,坚持高水平经济金融开放,通过制度型开放保持与发达国家的深入合作,积极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空间。
第一,打造“双循环”格局。国际大循环是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投资循环,国际小循环是中国与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循环。针对有使用人民币需求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构建国际收支逆差格局,输出人民币流动性。具体可以通过经常账户的逆差(大量买),也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逆差(大量投)的方式投放人民币,还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资金成本较低、境外接受程度较高的机会,在跨境投资中推动使用人民币结算。
第二,调整政策框架。以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框架是在资本管制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通过出台各项政策,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重点领域和特殊区域金融市场开放措施等,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借助离岸市场的发展,利用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鉴于形势和预期等因素的变化,这种管制前置、政策试点的思路需要调整,建议明确资本项目开放的时间表,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市场化、更加透明的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第三,提升经济金融开放度。通过稳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我国在贸易、投资及金融等领域的规则、标准同国际接轨,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具有交易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创造可用于境内外投资者投资的安全资产、衍生品工具等,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的可兑换,为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更广泛国际使用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加强国际金融与货币合作。继续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促进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以及非居民之间的支付和使用,增进金融合作与互信。鉴于作为全球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SWIFT系统日益成为少数国家打压或制裁他国的工具,中国的金融机构应牵头或参与建立一套超主权国家、非政治性、完全中立的新的支付报文体系,以防范化解我国被切断SWIFT系统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与冲击。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