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总关情”:编辑工作中的情感表达

2024-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所谓“身体转向”“情感转向”等研究进路,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反思,情感价值得到重新审视。编辑出版工作是理性与情感彼此促发、互相转化之后螺旋上升的创新活动。情感视域下重估编辑的劳动价值,有利于编辑对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进行再诠释,为自我赋能。

  人与物是激发编辑情感的两大因素

  出版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行业,编辑的情感体验贯穿于出版活动的方方面面,激发编辑情感的最基本的两大因素亦即情感对象是人与物。

  首先,以人为情感对象,着重于编辑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体验。如编辑与编辑之间相处融洽,彼此心情愉悦,从而生发职业认同的情感,形成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再如与作者之间的繁复交流是编辑情感的主要关注内容。编辑与作者的良性互动,会增进彼此间的好感,提升彼此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双方沟通不畅,不仅不利于推进文章的策划、修订及刊发,还会一拍两散。

  其次,以物为情感对象,侧重于编辑在处理文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审读稿件时,对其观点、内容、逻辑、论证等作出判断时必将掺杂编辑的情感活动。一篇既切合期刊选题又内容新颖、论证严密、逻辑清晰、文笔流畅的自来稿,同时作者细心地按照期刊的注释格式做了规范处理,编辑肯定会被吸引,审读时愉悦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着实让编辑头疼、懊恼、纠结乃至焦虑,触发编辑负面情感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如慕名约稿或策划组稿质量没有达到编辑的预期等,对于这些稿件的处理,编辑就不得不反复斟酌,势必影响编辑工作的推进。再如修订稿件,人人皆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但修订稿件的实际过程可以说是令编辑情绪爆棚的环节,赞赏、共鸣、兴奋、怀疑、沮丧、焦躁、愤怒……可谓酸甜苦辣咸应有尽有。

  作者和文稿塑造编辑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并非肆无忌惮、毫无边界,往往受制于感受规则的引导。编辑情感表达受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编辑自身对职业的认知图式的约束。霍克希尔德指出,人们以特定的方式根据感受规则改变情感或感受的程度与性质,此即“情感工作”“情感管理”或“情感整饰”,分为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两种方式。我们可能掩饰我们所感受到的,也可能通过伪造情绪假装感受到我们未感受到的,这是表层扮演。深层扮演是指基于刺激—反应的关系,运用认知技巧改变真实情感,使其与情感表达相一致。前者形塑情感的外在表现,后者创造情感的内在感受。此外,实践中还有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即情感的自然流露。编辑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学识、见解、情绪,既有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有依据职业规范、文化制度、法律习俗等感受规则进行的情感管理。

  首先,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交流时不自觉地会发生情感卷入。编辑与作者之间要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其前提无疑是真诚。有针对性地向优质作者组稿、约稿是期刊品牌质量的保障。成功的策划选题,编辑除了表现出一般意义的专业性,如充分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熟悉学者的研究领域、文笔文风、人际交谊等,尤为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内心,真诚交流;读懂作者的作品,与作者展开对话,从情感上获得作者的信任。鹫尾贤也以点和面的关系作譬喻,强调编辑和作者交往的重要性,编辑不要只做“点”的交往,而要做“面”的交往。作者和编辑的确是从约稿、写稿、改稿等“点”的交往出发的,但写作这种辛苦的工作,不能只靠“点”的接触就会顺利完成。人必须在各个“面”都建立关系才能开始真正的交往。编辑不是只靠某个“点”和作者交往,是和身为“人”的作者交往。真正有创造力的编辑必须成为了解专家的专家。

  如何做到退稿不退人,是对编辑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考验。专业素质高的优秀编辑会及时感知情绪,积极调整情感策略,合理运用情感表达。对于相当熟悉近乎朋友的作者,对于文章存在的问题,可以直言相告,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不是很熟悉却有机缘再合作的作者,编辑往往会考虑作者的心理承受力,采用浅层表达策略,既不改变自己对文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不会直指文章的尖锐问题,而是顾及作者的情感情绪,大而言之。但这种情感表达也存在风险,有时会让作者误以为编辑敷衍了事。在退稿问题上,人们往往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同情作者,关注作者的情绪感受。而实际上,退稿对编辑何尝不是一种心理情感上的考验。退稿如果得到作者的理解,哪怕作者简短的一句回复,对编辑也是莫大的心理抚慰。大多时候编辑只能或随时间的流逝或通过各种调适,慢慢消化退稿事宜带来无奈、无力、忐忑不安乃至沮丧焦虑等心理压力和情感负担。

  在实践中,退修稿件的处理更需要编辑高超技艺的情感管理,其间不仅是编辑和作者就专业性问题的理性思维交流,也充盈着编辑与作者的情感互动。编辑一般怯于修改名家作品,如果碰到棘手的作者,就愈发胆怯。与作者就稿件修订问题进行沟通,编辑一方面需要保持客观理性,要有站得住脚的充分的修订理由,另一方面需要积极调动情感,即使你对稿件不是特别满意,也要耐心倾听作者,对作者高度理解,给作者留出空间,言辞要表达出期盼合作的愿望,让作者感到自己在跟真实的人打交道,说服、激励作者用心反馈,将作品修改得尽善尽美。

  其次,对待文稿的过程也是编辑情感表达的过程。面对一篇待编的稿件,编辑就做好了守护作者及作品的准备,从那一刻起,再也没有谁比编辑更在乎作品。编辑对待作者的文稿有如等待开垦的田地般珍惜而加以修饰,通过锄去杂草,拔掉假苗,清理多苗,补给缺苗等各种方式尽力呈现、凸显、完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编辑最重要的责任是忠于作品,呵护爱惜它,凡是经手的文字,无不竭尽全力以最完美的呈现为其最高理想。正是这些情感涌动形成了无形的感性驱动力,激励着编辑反复斟酌校读文章,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的认识。编辑修订稿件,犹如助产士帮助孕妇生下健康的婴孩,如同裁缝将设计师的构想完美呈现为锦绣华服。编辑不仅是文字的加工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是把自己对一篇文章、一位作者真挚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自我放纵,编辑修订、加工稿件时首要的、基本的指导方针是,作品是属于作者的,作者是赋予作品生命的人,编辑是接生婆、助产士,只是推波助澜的角色。诚如杰拉尔德·格罗斯所言,优秀的编辑不是改动最多或最少,而是恰到好处地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引来如潮好评,从而提高作者的职业声誉和自我认同,激发作者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总之,编辑的情感是在与人及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形塑构建的,具有社会性和价值性。编辑约稿、选稿、编校、传播,其实是一种自我情感满足,是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在对学术问题精益求精、有高要求的编辑眼中,经自己一手编发的文章一定是高品质的。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飞(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