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学”走向当代“新名学”

2024-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些年来,一些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纷纷瞩目中国传统思想中“名”的问题,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动向。这种可以称之为“新名学”的研究思潮要求扬弃以逻辑学为准绳的方法论,从更大更广的视域关注中国名学的核心问题。与近代名学仅限于中国学人群体的情况不同,“新名学”获得了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切。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394.shtml

 

  “名”的议题在先秦一时盛极,却于秦汉之际日趋式微乃至中绝。然而,立足于“新名学”的视域,汉代仍然有名学,有别于受西学影响而局限于逻辑与语言的狭义名学。汉代名学侧重伦理的、政治的“名”,注重从“正名”到“正政”的致思进路。作为方法的“正名”也并不属意在是非的意义上追求名实相合,而落实于经典诠释与字义训诂。对此可以从作为汉代名学之渊薮的董仲舒出发略加考察。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395.shtml

 

  宋代儒学复兴,外受佛道思想挑战,内临汉唐经学衰微。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张载谨守“儒者自有名教可乐”的警训,发前人之未发,尤其在“名学”上功绩显著(非理学家沿袭汉唐“名学”,理学家周敦颐没有“名”的理论探讨,邵雍言之也少,程颢、程颐也不及),走出了汉唐“名”的政治化、经学化的藩篱,开创了更为凸显“名”的德性化、义理化的宋代“名学”。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8/t20240829_5774396.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