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建设实践

2024-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新征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将其更好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持自信自强,在赓续文脉中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文化安全和国运兴衰的大问题。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仅扭转了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且实现了“精神主动”再到“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奋斗奇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既不能“盲目崇外”,也不能“盲目排外”,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培根铸魂中筑牢精神之基。文化不仅是国家、民族的灵魂、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文化创作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文化创作都是没有生命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机统一。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从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维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坚持守正创新,在强国复兴中担当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指明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胸怀天下,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从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深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平等、互鉴、对话、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指明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罗浩(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