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科建设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024-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外语学科亟须明确定位、凝练特色,思考如何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担当与学科建设相融合,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学科内涵建设。 
  建构多元化铸魂育人新生态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外语学科应充分发挥外语类学科人文属性在育人方面的优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践行显性与隐性相融合、润物无声的教学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建构多元化铸魂育人新生态。 
  以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挑战,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内涵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外语学科建设新路径。学院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硕士点,“外国语语言文学”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学院所有专业均上榜“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其中,日语、英语专业位列全国前30%,日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依托外语学科“国际化”“信息化”优势,打造“外语+”的学科特色,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带领学生翻译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相关文献,出版《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研究》等译介研究;利用外语优势进行国外教育理论研究,师生联合在《光明日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理解当代中国”等外语能力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中外学术交流与异文化对话中,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形成学术对话文明互鉴双行道 
  外语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学院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科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将不同知识体系有机融入整体框架,推动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以研究中心和学术品牌活动为支点,通过“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的方式,打造科研团队、形成战略力量,将学术团队活动日常化、互动化,让师生有机融入有组织学术共同体框架,切实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外语学科具有“国际化”“信息化”优势,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学术交流应当不止于校际、跨学科交流,还应建构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学院将研究课题与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勾连,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搭建国际间多渠道文明对话的学术平台,实现多形式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中外学术对话。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通过各类基金项目资助专业教师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外教育机构进行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项目多项,师生联合开展国外前沿学术成果译介研究成果斐然。学院与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同成立“中西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与德国中型企业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双学位项目和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合作开展硕士预科合作项目,与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语教学中心签署学生培养协议,每年选派学生赴剑桥大学、鹿儿岛大学、三重大学、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萨拉戈萨大学孔子学院、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等院校交流学习,以国际合作科研、跨校联合培养等形式助推师生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实现交流互通。 
  彰显新时代外语人
  崭新风貌 
  新时代,外语人才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以语言服务为抓手,铸牢使命担当意识。外语学科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建言献策,助力智库建设。近年来,学院受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委托,翻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为《江海学刊》等期刊提供学术期刊翻译服务,为六朝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多家单位提供外语志愿服务,为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学术会议等提供外事服务。结合国别与区域研究学术成果,撰写智库报告向国家以及政策制定机构献计献策,贡献外语专业教师力量。
  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社会发展、国际传播有机结合,形成命运共同体,体现新时代外语人的新风貌。例如,学院“青言”外语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学院学科特色,发挥语言专业优势,积极提供各项语言服务;定期选派学生参加联合国青年大会暨学术营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项目等国际组织参访和实习的项目;依托外语学科特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在深度体验红色文化中融入专业知识,开展多语种诵读、多语种誊写金句等活动,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多语种话党史”系列党日活动,获江苏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受到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多语种誊抄党的二十大金句”比赛获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三等奖。 
  搭建全方位国际化
  交流平台 
  新时代,需要有使命感、有担当、有能力的外语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让国人了解世界。外语学科应践行“启智铸魂、传声立言”的人才培养任务,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升国际传播力。
  以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通过专业教育、行业实践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学院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融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才艺、“中华诗词吟唱”“中华礼仪之美”等美育实践课程,以“花朝琴台雅集”“行走金陵”“着汉服、习茶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集等多项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学院与国内外多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定期选拔组织学生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孔子学院,教授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化课程。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沟通者”,国际化外语人才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外语学科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外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多元交流,搭建交互式合作网络,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深化协同创新,构建教育国际化新格局。通过多元化铸魂育人新生态的建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外语学科专业创新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蕴与国际传播路径研究”(24ZXZB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