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并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的发展机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作为重点工作。全国商务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激发消费潜能、推进服务消费品质升级的目标。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新业态不仅能直接促进扩大内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培育国民经济绿色增长的新动能。
精准定位服务消费增长极
文化、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持续升温。文旅消费具有显著的收入乘数效应,研究表明,旅游消费每增加10%,国民收入就增加4.7%。目前,除了传统的本地游、周边游迅速增长外,亲子游、研学游、沉浸式夜游等旅游新模式也蓬勃生长,以“IP内容+场景”的联名品牌正成为旅游营销的新热点。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电子竞技等文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演唱会、音乐节、文博美术展览、数字文娱等文化体验消费也迅猛增长,消费带动效应明显。
时尚潮流体育运动消费正展现出巨大潜力,滑冰、滑翔伞、马术、射击射箭、攀岩等小众休闲运动广受欢迎。养老照护、养生保健等养老消费需求方兴未艾。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但养老服务业市场规模占GDP比重不到8%,远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老年照护服务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与此同时,具有理疗效果的养生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门。以养宠为代表的情感型兴趣消费高速成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情感型兴趣消费如社交和悦己消费,平均每月支出占比达到27.6%。宠物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产业链,除了传统的宠物食品和用品,还涵盖了宠物医疗健康、宠物美容、萌宠体验馆等领域,并衍生出宠物美容师、宠物摄影师、宠物训练师等多个就业岗位。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50%的养宠比例相比,我国宠物经济增长空间巨大。
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
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高效的生活服务数字化平台是满足居民多元化数字生活服务和消费需求的关键,也是发挥线上线下融合的关键因素,但当前我国5G、光纤、北斗等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调研发现,商贸、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城市郊区和农村居民的需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对养老、医疗等民生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投入明显不足,严重影响消费新业态的培育。
要夯实基础支撑,激发消费动能。通过服务业投资提升服务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从法国的经验来看,可以考虑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区域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产业布局战略,构建区域联动消费格局。通过构建服务消费创新引领区和消费特色集聚区推动服务消费创新发展。结合城市更新和闲置低效用地的再开发,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畅通“就业—收入—消费”渠道。激发文旅经济、健康经济、体验经济、宠物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就业创造能力。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和错峰休假,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服务消费潜力。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连接服务业供给和消费。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积极培育社交电商、在线健身、在线医疗、文旅元宇宙IP、云展览等数字和信息消费的新生态。
实现服务消费供需匹配
从供给总量来看,部分服务业态短缺,比如我国一些大城市老年人养老供给明显不足。从供给结构上看,创新型、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消费供给能力不充分。在经济发展早期,标准化政策是有效的,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以往的标准化政策就失去了优势,甚至还会带来反向后果。以养宠经济为例,虽然我国在宠物用品生产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宠物医疗服务存在整体医疗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此外,在体育消费方面,缺乏引领性强的个性化时尚运动项目。不仅服务消费数量和结构存在问题,服务供给引领服务需求的动能也明显不足。目前,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但夜间经济对文旅、文娱消费的带动效应不强。此外,消费创新生态发育不足,制约了消费供给的广度,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对服务消费的渗透、融合和带动力不强。
优化服务消费供需匹配,以投资推动消费扩容。要调整现有标准化政策,制定符合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专门性举措。例如,加快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多样化发展。重视社会支持对家政养老照护服务质量的作用。借鉴上海头部宠物生态平台“波奇宠物”模式,打造宠物生活服务平台。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强化赛事培育、组织、运营及营销传播等,将赛事与音乐、美食、汽车文化等丰富元素有机结合,推动体育产业链上游资源生产,变赛事“流量”为消费“增量”。积极发展时尚运动项目,深化体育和教育的融合,拓展青少年体育服务。以夜间经济释放文商旅消费需求潜力。打造“夜间经济+”新业态,结合地摊经济、首发经济、直播经济,提升夜间经济的品牌效应。采用联名营销方式,提升夜间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加快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挥近场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作用,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拓宽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体验,培育新型文旅业态。
构建高质量的服务消费治理体系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治理体系不健全,重点表现为市场监管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政策,特别是缺乏针对性的消费支持政策和相关结构调整政策。市场准入门槛过高,证照办理流程烦琐,限制了部分改善型服务的供给增长。城市治理中对密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的发展特别依赖于人口密度。研究发现,尽管数字平台使以社区为中心的数字服务,比如饿了么平台,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区域,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当地人口密度仍然是影响这些服务的关键因素。即使消费者的服务消费越来越不依赖于物理位置,城市人口密度仍然在消费者服务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化消费治理,赋能消费长效发展。一是优化消费市场秩序,构建信用、标准和监管体系。放宽对青年人创业和新业态的准入标准,采取审慎监管的“负面清单”规制思路。加强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建设。二是加快分类指导,多渠道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抓住萌宠、艺术家、社交、文化、影视、户外、茶&咖、情感等流行元素,制定政策释放青年人新需求。根据不同地域的消费水平和要求,加强消费引导。以建设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注重功能分工,发挥国际、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重视市中心以及人口密度的作用,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服务业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要顺应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向心布局,利用工业和商业闲置土地再开发集聚人口,发挥人口密度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四是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制。一方面,加强新型消费领域标准建设。探索制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和服务标准指南;另一方面,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从国际比较看,高收入水平国家通常以服务型消费为主,我国人均GDP即将突破1.3万美元,也将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然而,当前美日德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超过70%,我国还不足50%,提升潜力巨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技术、经济、社会与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服务消费在消费内容、消费场景、消费群体等方面也都呈现出很多特征和趋势。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抓住服务消费助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历史机遇,以生活服务消费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创造新一轮服务消费增长红利、助力中国经济更好复苏。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