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越 通讯员张嵩)近日,由王雁路先生主编的《琼浆玉液·历代诗人咏葡萄酒》一书即将付梓。该书选录了自唐代至近现代有关描写葡萄酒的诗词作品100余首,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厚,诗书一体,图文并茂。这些诗就如一道历史文化的“琼浆玉液”,展卷阅读之际如饮甘醇,更能沁人心脾,展人胸襟。
葡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发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在古希腊传说中葡萄是“植物之神”狄奥萨斯赐给人类的珍贵礼品。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丝路”,产于西亚的葡萄和欧洲的酿酒工艺相继传到了中国。《史记·大宛列传》中说:“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汉代将葡萄称作蒲桃。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也记载,葡萄由张骞从大宛移植到汉宫。大宛就是今天的伊朗一带,张骞从西域回国是公元前128年,由此可见,我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实,我国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诗·豳风·七月》有云:“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中的“薁”指的就是一种野生葡萄,从中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并认为野葡萄是延年益寿的珍品。而我们今天习惯上所说的葡萄,指的是国外的葡萄,由张骞带入中国。葡萄进入我国后,很快在各地开花结果,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曹丕在《魏文帝诏》中盛赞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历代诗人赞颂和描写葡萄的作品更是多不胜数,浩瀚如烟的古代诗词中关于葡萄引种和葡萄美酒的作品不仅传递着文化,也勾起了人们对美酒的无限遐想。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王翰《凉州词》)、“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李白《襄阳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刘禹锡《葡萄歌》)、“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元代郑允端《葡萄》)、:“晓悬愁欲坠,露摘爱先尝。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清代吴伟业《葡萄》)等诗词佳句都已作为千古绝唱永久载入了我国的葡萄种植史和葡萄酒文化史。
地处“塞上江南”的宁夏,千里沃野,土地肥美,种植葡萄及酿酒历史自元代就已经开始有所发展。如今随着产业发展的浩荡东风,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更是形成规模,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质品牌。贺兰山东麓有着天然的禀赋,其水热系数、温度、湿度、土壤化学背景十分有利于葡萄种植及酿酒。近年来,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不断升级,宁夏的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优势明显。当读着“葡萄美酒”的诗词,行走在贺兰山东麓,那遍野的葡萄、林立的酒庄、浓郁的酒香一定会让人沉醉其中。举目四望,心绪畅然。左看“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唐五代·捧剑仆),右见“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北宋·苏轼)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派“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隋唐·乔知之)的画中美景,更会让人萦绕心中,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