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4-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正确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把握文化自信与教育强国间的辩证关系
  在文化自信的推动下,教育强国得以实现,而在教育强国的推进过程中,文化自信得以增强,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栋梁之材,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担负着传播和引领文化自信的重任。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将其贯穿于教育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国家认同感、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自信与教育强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柱。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包含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自信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信,两者缺一不可,贯穿于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方向和质量。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
  教育强国的目标在于使教育成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有力支撑,而文化自信则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指导原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这不仅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更关系到教育体系的根本性质。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培养出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筑牢教育强国建设根基
  以文化自信为基石,夯实教育强国内核。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政治理论的深刻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锤炼的独特品格,更是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自信行进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推动国家发展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更为推进教育事业赋予了崭新的风貌。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教育强国建设才有更加坚实的思想根基。 
  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丰富教育强国内涵。文化自信赋予了新时代教育事业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成为引导新一代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与教育是紧密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纽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以文化自信为引擎,推动教育强国实践。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引擎,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效融合。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这不仅要求教育体制与时俱进,更要求在创新中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
  探索教育强国建设路径
  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教育强国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将它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卓越之处,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是文化生命的延续,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讲授古诗文、经典著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可通过设立传统文化研究课程,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将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学科体系中。
  创作推广创新文化产品,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文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中,也应当在当代文化的创新中有所体现。通过鼓励制作和推广中国特色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创作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创新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推广已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创新,鼓励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中国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推动拓展多元文化产业,打造优质教育生态。文化产业的兴盛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播与教育的多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选择,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我们要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教育生态,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热爱。文化产业的兴盛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更在于为学生提供参与文化生产的机会。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产业实践,如影视制作、文创产品设计等。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教育对外交流水平。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不仅在于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更需要关注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心。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当通过组织文化沙龙、名家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对文化的认知水平。文化自信也需要有国际视野的支持,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元素传递给世界,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文化体验,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对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心。
  (本文系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社科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创新理念研究”(KCX23F15A)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