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成熟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幼儿园数量达到27.44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23.64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86.16%。尽管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和幼儿园覆盖率等指标持续上升,但随着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学前教育资源结构和布局面临新的挑战,推进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前教育的“供给侧”,而非“需求侧”。教育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公共产品,受到供给侧改革的深刻影响,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是当前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
学龄人口变动与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近几年,我国人口在经历小高峰后快速进入负增长,增加了教育供给的不确定性。但我们认为,人口变动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并非学龄人口规模减小,而是人口与教育如何在区域和城乡空间结构层面高质量匹配与协调发展,人口规模变化和空间结构迁移的双重叠加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基于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变动趋势,供给侧改革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数量供给侧改革。为适应人口负增长与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学前教育数量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以适龄学前教育儿童数量为基础,理性增加学前教育机构数量。首先,重点增加西部人口密集地区及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逐步消除学前教育发展的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重视发达城市都市圈的学前教育供给,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供给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发达城市因人口流入导致学前教育供给尤为紧张,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因此,要立足发达城市都市圈学前教育的特殊需要,加大学前教育供给,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虹吸效应”,吸引有能力的年轻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到发达城市工作,进而推动发达城市的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
第二,基于未来人口数量预测动态调整学前教育机构的空间布局。受“二孩政策”影响,学前教育适龄人口从2019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到2021年达到最高峰。据预测,2035年以后,随着“二孩政策”效应的消减,学前教育适龄人口会逐渐回落。政府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学前教育机构。2021年前的公共政策是适度扩充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提高容纳能力。2035年以后,要做好幼儿园的转型发展规划,可逐步转型为0—3岁婴幼儿看护和照料机构。总之,要根据学龄人口动态调整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布局,保证学前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与人口空间分布相适应,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教师供给侧改革。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从人力供给的视角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侧,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促进城乡幼儿园师资的均衡配置。我国城乡幼儿园师资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及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配置,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充足的编制,同时根据区域内幼儿园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教师配置,可适当调配城市幼儿园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支教,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共享。此外,还需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幼儿园教师的身份地位,尤其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额外补贴及住房优惠等,给予农村幼儿园教师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使农村幼儿园教师能够“招得来,留得住”。
第二,提高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的幼儿园教师学历要求,即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由此导致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层次低及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该准入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在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应鼓励本科高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教师招聘环节,提高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入门”关,确保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性。
第三,多措并举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建立制度化的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为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其次,建构全方位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系统,为幼儿园教师的自主发展、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提供平台,从而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力供给侧改革。充足的财力供给是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从财力供给的视角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侧,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教育虽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但社会回报率和正外部性较高。因此,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都较大。学前教育毛入园率60%—80%的国家,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占比为7.73%。在我国,2017年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为79.6%,而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占比仅为4.2%。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应建立包括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在内的学前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凝聚各级政府的财力确保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此外,财政投入要对公办园、民办园等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一视同仁,对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予充足的办学经费支持。
第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更是短缺。因此,为了保障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建议设立“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增加公办园的财力供给,并建立学前教育阶段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制度,保证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学前教育。通过多种举措优化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制度供给侧改革。制度是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制度是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外部助力。从制度供给的视角改革学前教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学前教育体制。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已基本解决,此后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质量,满足人们对中高端幼儿园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应建立“普惠+高端”的学前教育二元结构,形成普惠幼儿园和高端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的局面。在确保普惠园比例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增加学前教育的多元供给,如高端幼儿园、小微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要注重普惠性和普及性,兜住民生底线,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民办幼儿园和高端幼儿园要注重差异性和特色性,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教育需求。
第二,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需持续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并科学制定普惠性幼儿园的补贴标准。如果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补贴标准过低,又对普惠民办园限价,则会使普惠性幼儿园减少投入,导致幼儿园办学质量下降。因此,为了避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需要科学制定普惠性幼儿园的补贴标准,保证其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同时助力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科学预测学前人口变化趋势,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及人口分布状况等各种因素,及时把握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满足各地学前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从而保障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