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高质量发展与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

2024-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编辑人员肩负重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持续关注的学科发展问题。

  党和国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学术期刊被赋予新使命,期刊编辑亦被寄予厚望。在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征程中,学术期刊和编辑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笔者拟结合自己从事社会学专业期刊编辑工作的经验,谈一些思考与体会。具体而言,下文将探讨如下三个问题:如何理解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在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过程中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期刊编辑该怎么做?

  打开选题思路

  对期刊编辑来说,“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不只是一个学术概念,还有具体的实务指向。在选稿、用稿过程中,到底哪些文章属于“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选题,这不仅是作者和读者关注的问题,更是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直接面临的工作难题。对此,稿件讨论的议题能否被纳入“知识”的范畴是其中一项主要的判断标准。一般而言,知识包括道德信仰、意识形态、观念、思想范畴、哲学、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实证科学、技术等表现形式。根据这一定义,似乎那些理论性的或思想性的研究会更符合“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选题。这主要是按研究对象进行划分,但在笔者看来,我们的选题思路可以更为宽广。

  “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选题其实不只是关乎“知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都有可能符合这一专题的选题要求。选题的关键更在于研究是否体现“中国自主”。事实上,倘若一项社会学研究试图探讨中国的经验实践、理论概念或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合乎中国实际的理论解释,这样的研究成果就很能贴合“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选题。近期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议题便是其中的重要选题方向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在这些选题方向上能够达到“经验与理论并重”这一学术标准的好文章、大文章并不多见。

  “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不应是就“知识”而谈“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论何种选题,这都是一项好研究的基本要求。社会学历来注重理论与经验相结合,如果能够基于中国的经验事实,提炼和总结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概念、命题或理论,这不失为“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一项优秀成果。《社会学研究》在选稿、用稿时同样强调理论与经验并重,一直秉持“在翔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基本标准,这里的“翔实”指经验材料丰富、论证扎实,“创新”则更多强调稿件在理论观点上相对于已有研究有所突破。

  搭建交流平台

  在类似“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这样的专题建设过程中,学术期刊往往被期待发挥引领作用。从现有的办刊实践来看,期刊通常有以下两种“引领”方式:组建专栏或举办专题研讨会。在组建专栏方面,国内一些社会学专业期刊开设了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相关专栏,如《社会》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笔谈”,《社会学评论》的“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社会发展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等。此外,《社会学研究》在2024年连续三期组发“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文化传承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经验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论文,同时于4月举办以“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年度论坛。可见,学术期刊通过不同方式积极引领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学术讨论。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两种引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专栏的组建并不容易,仅靠自由来稿很难稳定地组成专栏文章。假如通过约稿的方式来组稿,同样会存在稿源不确定的问题,如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作者来写专题文章,或写出来的稿件达不到发表水平。另一方面,筹办会议是一项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因此,学术期刊还需进一步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引领方式。

  笔者认为,搭建多方交流平台应成为期刊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的努力方向。“多方”至少包括作者、读者和编者。《社会学研究》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尝试。例如,通过开展“社研大家谈”活动,为专家学者、广大读者和编辑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创新《社会学研究》年度论坛的形式,在2024年增设专题研讨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环节,邀请作者分享前沿研究,与期刊编辑共同讨论学术期刊服务于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方式方法。未来,我们还可以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邀请作者、外审专家、编辑和读者四方一起对谈,共同探讨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契合“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这一主题的好研究。

  恪守编辑职责

  在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过程中,编辑担当重要角色。从选稿、用稿,到编辑加工,再到刊发出版,编辑深度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在他人眼中,编辑是知识传播的“看门人”,似乎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事实上,编辑在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压力。一方面,在当前的办刊环境下,编辑所面临的规范要求愈发严格。202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人员廉洁从业行为规范》,提出“十大严禁”,强化对院属学术期刊、出版社、网站等各类编辑人员的廉洁管理监督。“十大严禁”一经发布,在期刊界便引起广泛关注,部分期刊甚至参考“十大严禁”的要求拟定了自己的制度规范。另一方面,编辑又不能被动等待作者投稿,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优质稿源,如积极听会、适度约稿、主动追踪作者的写作过程,而这些“主动出击”的策略又必须在合乎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这对每一名编辑而言都是要慎重对待的职业要求。

  那么,面对这样的从业环境,编辑可以怎么做?笔者在此提出两点思考。一是坚持把好学术质量关。不论学术场域和办刊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稿件质量始终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编辑始终要以质量作为取舍稿件的首要标准。《社会学研究》的投稿指南里有一条就写到,“本刊取舍稿件唯以学术为标尺并实行匿名评审稿件制度及三审定稿制”,这不仅是编辑部对作者的声明和保证,更是编辑部编辑对自身的严格要求,稿件的学术质量永远摆在编辑办刊工作的第一位。二是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编辑主要参与的是稿件的后期加工,这其实已是知识生产的中后端。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假若编辑能够积极介入知识生产的前端,从选题阶段就开始与作者保持沟通交流,从编辑的角度提供意见,共同推进优秀学术作品的产生,这对于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而言未尝不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总之,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学术期刊应始终坚守学术公器的定位,打造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刊编辑须扮演好服务者、把关者、引领者的角色,推动优秀学术成果的生产。

  (作者系《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