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建设以争鸣与共鸣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4-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学术期刊建设是知识生产的关键环节。因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推进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一重要抓手,不仅可以由此直接推动话语体系的构建,也须由此引导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发展。在知识的生产中,学术期刊既要激发争鸣,又要促成共鸣。只有激发争鸣,才能打破固化的知识结构、突破既存的思维范式,让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迭代,形成注重创新的知识生产氛围;同样,只有促成共鸣,才能让具有新意的分析、结论一呼百应,进而发展成标识性概念,回应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争鸣与共鸣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间的往复实际上构成了知识不断生成、学科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但若置于具体的情境中,争鸣与共鸣又存有张力,尤其落到学术期刊具体的评审流程中,如何设置评价的标准、又朝向怎样的方向来完善稿件,是强调创新性的构建,还是强调共识的凝聚,会存在无法完全统一的情况。因此,在当前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争鸣与共鸣的关系是学术期刊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面对既要激发争鸣,又要促成共鸣的时代背景,学术期刊应当如何开展建设?

  首先,必须充分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统一的,也是连通的。学术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在于学科制度的形成,在学科边界的形成中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内容,并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时代命题。学术体系则以“人”为承载,不论是学术人才的培育,还是学术共同体的造就,都是让知识得以“活”起来的纽带。而话语体系则是知识的表征。三者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与此相对应,表面上看,期刊只是话语的载体,但期刊实则将学科、学术、话语联系了起来,从对学者写作、选题的影响,到稿件具体流程中“评”与“改”的互动,再到最后的发表,分别映照了学科制度建设、将学者与学界相联的学术共同体交流、知识话语的表现。因此,学术期刊的建设不能只从对知识话语的激发、引导、把控入手,而是将对“制度”和“人”的影响也纳入其中。

  其次,必须连贯看待争鸣与共鸣,甄别“真”的争鸣,促进“真”的共鸣。在当前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学者参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意识普遍较强,并不缺少概念的创造,也不乏尝试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提炼,但存在争论的情况较多、能够拓展出有影响力的概念较少。因此,学术期刊建设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在稿件的评价、编辑过程中,让作者、评审专家、编辑部充分交流,从而一方面让具有创新的概念和理论经得起推敲,在批评中愈益完善,成为“真”的——能够引发一呼百应、迈向共鸣——争鸣;另一方面,也让意在凝聚共识的作品具有省思精神、具有延展的空间,成为“真”的——扩大影响力、蕴含争鸣的可能性——共鸣,而不是人云亦云、“口水化”的论述。

  最后,必须在学术期刊之间建立交流平台,共同进行有效、有序的探索。这主要包含了三个面向。其一,在审核的方式方法上,尽管各个学术期刊结合自身的办刊节奏和特色,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标准化的体系,从而在面向学界时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其二,应当搭建共同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平台,尤其是围绕热点议题的讨论、专栏的设置,可以相互形成呼应,在争鸣中促进共鸣的生成。其三,在与当前学科发展、学术培养体系的联动上,应当加强面向中青年学者群体的交流,比如开展相应的学术研讨、研究工作坊等,在联动“三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支撑性的作用。

  (作者系《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