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文于治: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

2024-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长久以来,基层治理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突发性的问题,如何回应基层治理问题,已经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难点和痛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纾解基层治理难题、推动基层治理发展的关键要素。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基层治理实践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北京地区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庞大的人口规模、活跃的产业经济和先进的治理思想既是推动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有利条件,也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对北京市多个社区的调研,笔者认为,需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深刻挖掘北京地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探寻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运行机制。

  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的北京实践

  当前,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部分社区对于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于社区文化的挖掘,社区内部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较差,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不够关注。二是部分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到位,文化活动的覆盖度和丰富度较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三是部分社区的治理资源匮乏,低效落后的资源要素阻碍了文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调研发现,北京地区有些社区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具有特色的文化赋能社区治理路径。

  一是昌平区“回天地区”通过“文化+资源供给”,筑牢社区资源“硬底盘”。

  “回天地区”是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地区和天通苑地区的简称,地域面积为63平方千米左右,人口80余万,共下辖113个社区。2018年以来,上级政府在“回天地区”开展社区治理发展“三年行动”,以文化为重要抓手优化社区治理的资源供给,增强人民幸福感。

  首先是打造文化品牌,倒逼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回天地区”的社区打造“回天好人”等社区文化品牌,开展了“回天春晚”等社区文化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牵头促进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修建了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场所。

  其次是培育文化组织,创新社区治理优化模式。“回天地区”鼓励文化组织在社区内活动,涌现出“雅颂经典”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该运行模式不仅能够充实社区的文化活动,还能形成“组织自给+社区协助”的资源供给机制,缓解了社区在治理资源上“单打独斗”的窘境。

  最后是重视情感温度,倡导社区治理榜样带动。“回天地区”的社区大力发展情感治理,通过“党建引领+榜样带动”的情感治理模式,积极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评比社区先进家庭等,号召广大社区居民共创“回天精神”,造就了“社区工作大家帮,社区工作帮大家”的良好氛围,凝聚了社区资源供给的合力。

  二是西城区砖塔社区通过“文化+社区自治”,激活社区自治“发动机”。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砖塔社区是典型的老旧楼房和平房混合型社区,不同利益诉求突出,社区治理困难重重。近年来,砖塔社区聚焦“红大楼”文化品牌建设,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首先是传承社区文化记忆,有效维护社区和谐氛围。砖塔社区通过“红大楼”文化品牌建设,挖掘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红大楼”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寻找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宣传“红大楼”蕴含的“团结、友善”等精神,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有利于维护社区日常生活的和谐氛围。

  其次是促进社区身份认同,共商共议社区公共事务。“红大楼”文化品牌建设,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深入人心的文化场域,拓宽了社区交流平台,完善了社区居民的身份构建,使得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为社区公共事务建言献策,更加自主、高效地解决了社区治理问题。

  最后是扩大社区文化影响,不断夯实社区自治基础。砖塔社区积极扩大“红大楼”文化品牌建设的影响,依托和谐进取的社区氛围,实现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社区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有关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社区自治的强大合力。

  三是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通过“文化+智慧治理”,畅通社区治理“快车道”。

  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聚焦社区文化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作为社区治理的创建课题,引入社会力量运营金顶街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搭建了“文化+”社区智慧管理平台系统,大大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首先是夯实社区文化阵地,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金顶街街道推动综合文化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活动中心融合发展,织密基础信息数据“一张网”,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效能,擘画社区党建、社区治理、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

  其次是发展社区文化系统,深化社区高科技应用。金顶街街道开展“文化+”智慧社区管理工作,通过打造文化数据平台、开发文化服务程序、创新文化应用场景等,实现了文化活动随手报名、文化场馆即时预约、文化宣传精准推送,以开展文化活动作为收集社区基础信息、打通社区数据壁垒的关键一招。

  最后是联结社区文化主体,实现社区高水平治理。金顶街街道打通社区文化建设的“最后一米”,引导驻区单位、周边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文化服务APP下沉到社区治理的第一线,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力量,形成更加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

  可见,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在社区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合作机制、治理手段等方面下足功夫、多管齐下,才能实现文化有效赋能基层治理,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

  多维度推动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

  针对北京地区社区基层治理存在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突发性特点,结合基层治理领域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本文提出文化赋能社区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树立好社区基层治理的“总航标”。结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强化党建引领,宣传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染和鼓舞社区居民,切实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以此稳固社区基层治理的民心和民意,有效夯实社区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二是建立文化和资源的联结机制,打造好社区治理资源的“传送带”。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的精神,可以通过组建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与驻区企业和共建单位如派出所、学校、快递驿站等达成良好的互动与合作,采用“直达式、多样性、社会化”的资源供给方式,形成治理资源供给的“六方联动”,满足社区基层治理的资源需求。

  三是构建文化和自治的互动机制,运用好社区居民自治的“金钥匙”。面对养老、停车、物业等社区治理难题,需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社区文化,打造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中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普讲座、树立典型等方式,为居民讲解社区自治知识,宣传社区自治文化,加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四是理顺文化和科技的协同机制,培育好社区智慧治理的“软实力”。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文化作为社区智慧治理的重要内核,一方面,打通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的阻碍,加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指导和帮助,以文化和情感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扩展文化在智慧治理中的应用场景,将社区中的文化组织纳入智慧治理和网格治理之中,通过文化组织的联络群发布和收集社区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的数据库,增强社区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