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更为自信而笃定的改革道路

2024-07-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国际社会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举世瞩目,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是一个具有战略影响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迈入了全新的改革时间。回首过去,中国改革走过了千山万水,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深水区”,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改革越向攻坚期挺进,石头就越来越难摸,暗礁潜流也会日益增多。面对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艰难险阻中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中国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世界宣示: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本报记者采访了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默罕默德·萨奇布(Mohammed Saqib)、德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斯蒂芬·奥盛库(Stephan Ossenkopp)两位学者。

默罕默德·萨奇布(Mohammed Saqib) 受访者\供图

斯蒂芬·奥盛库(Stephan Ossenkopp) 受访者\供图
  让世界读懂新一轮改革战略重点
  作为把改革推向前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被视为新征程上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这份凝聚全党智慧、饱含为民情怀的改革方案,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萨奇布第一时间关注了二十届三中全会。谈及此次全会向世界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他向记者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外界观察中国最新动态的关键窗口,全会让世界知晓中国为什么改革、往哪里改革、怎么改革等重大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目标、原则。《决定》全文清晰明了,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萨奇布表示,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三字的出现颇具深意,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更为宏大广阔的改革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的建设、经济增长、国家治理、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体系等与社会转型有关的一切议题,都将成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可以说,改革将成为中国在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
  “我注意到,此次全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明确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将对中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应当说,作为了解中国改革未来规划和发展目标的重要契机,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有关其未来改革举措的庄严宣告。”萨奇布说。
  奥盛库向记者表示,此次全会有助于让世界读懂中国新一轮改革战略重点。《决定》涉及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七个聚焦、六个坚持令世界印象深刻。《决定》将改革目标投向本世纪中叶,并为此设定了清晰具体且易落实的时间轴。中国这种着眼未来的整体方针和长远眼光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改革举措取得富有实效的成绩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贯穿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为将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众志成城的磅礴工程落到实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引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航向。“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而有力的声音回响在中国人民耳畔。
  谈及此,萨奇布颇有感慨。他表示,改革是一项宏伟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庞大复杂的工程,越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也越需要精准、周密、扎实的部署,而中国做到了这一点。“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内政外交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改革举措。习近平主席以远见卓识使中国崛起成为自力更生、技术领先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的诸多改革计划,引领中国走上了更为自信而笃定的改革道路。同时,习近平主席独特而宝贵的改革之道也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广泛研究。应当说,习近平主席的领导才能之于中国是无价之宝。”萨奇布说。
  奥盛库认为,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正确引领下,中国尤为注重改革的全面性,尽力使改革的范围辐射更多的社会领域,并使改革的福利尽可能惠及中心城市与偏远乡村。在专注实施改革政策的同时,中国努力提高民众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参与度,同时注重发挥民族意识在增强国家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中的纽带作用。近年来,中国的改革举措取得了富有实效的成绩。城乡融合更加紧密,广大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大为提升。
  奥盛库接着补充说,与许多国际人士的预期相反,今日中国完成了西方大国口中“不可能”的事情。为数亿人民消除贫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科技领域攀登高峰……一项项引人瞩目的成绩令世界刮目相看。其中,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移动出行、核聚变、太空技术和数字化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崛起尤其势不可当。“这些巨大飞跃是由中国政府的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的。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国内市场展现出了浓厚兴趣,中国举办的交易会在世界各地都颇受欢迎。”奥盛库说。
  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
  从《决定》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仍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方向。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步履蹒跚之际,中国经济依旧面临着多重外部不利因素。为实现自主的经济现代化道路,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举措力度尤其大,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治理的新思路与新概念。
  对此,奥盛库表示,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决策层关注的焦点议题。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形态之一,赋予了中国取之不竭的发展动力,而经济现代化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基础。奥盛库说,“中国在经济治理领域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在迅速从新冠疫情阴霾中恢复的同时,以一己之力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经济增长的典范。一直以来,中国采取诸多措施尽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并增加民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萨奇布称认为,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使得中国这一曾经的贫穷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的同时,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同许多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一样,在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不同人群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不同地区间的发展程度失衡等。但中国共产党不回避问题,并采取了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卓然有效的经济新政策予以应对。与今天深陷贫富差距、政治极化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的改革举措尤其注重确保均衡性与公平性。
  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不断加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同时,中国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视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
  谈及这一点,奥盛库表示,今天,中国的改革举措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然而,危机往往孕育着新机,变局往往能够开拓新局。今天,有些西方评论人士片面地关注中国面临的风险,忽视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以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将改革举措向前推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坚定走自身发展道路的国家之一。
  奥盛库认为,中国提出了在国际性议题上扩大合作的诸多理念,以对话促和平,以理性方式解决冲突争端。这使得中国在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均衡的多极世界秩序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今天,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为国际层面的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合作关系和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中国始终以友好与善意,建设性地参与重要国际多边机制。
  “纵然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的敌意,中国始终能够以出色的方式应对这些外部挑战。在国内挑战和国际局势双重压力下进行改革,需要智慧、勇气与定力,需要万众一心的强大凝聚力,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恒久之功。这一切共同促成了中国改革史上的诸多奇迹。”萨奇布如此总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俊美(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