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发布

2024-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7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京举办《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发布会。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致辞,副所长张明主持发布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张晓晶表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提法,但“宏观经济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国家信用的重要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等方面。张晓晶认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重点在于优化存量结构调整,其中除了各部门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还涉及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宏观财富分配结构,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债务结构,中央、地方的债务结构等。这些在表面上局限于资产负债层面,实际上统摄整个中国经济,而这些方面的存量结构调整也正是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此次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包含全球宏观金融、中国宏观金融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团队成员张策、曹婧、王庆分别介绍了相关内容。

  报告指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呈现中长期全球通胀中枢上调和美国降息预期增强并存的特点。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和产业链割裂带来的供给冲击,发达经济体在通胀回落过程中表现出强粘性,中长期的通胀中枢可能上调。美国6月经济数据走弱,其经济增长在高利率约束下面临动力不足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将更加偏重于经济增长,而非执着于通胀指标,加之欧洲央行已经在6月开启降息周期,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升温。此外,二季度全球不确定性仍在加剧,在美国大选引发的政治变更、地缘政治风险、气候灾害等因素冲击下,贵金属价格创新高,大宗商品整体高位震荡。

  “全球宏观金融需要警惕两个风险。”张策表示,风险之一是美国大选年的政策走向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防范来自美国政策的外溢冲击。此外,由于全球政府债务创纪录,在当下经济增速承压、高利率环境和债务高企的情况下,2024年更有可能产生债务风险。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美元指数在二季度保持强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阶段性承压,预计伴随美联储降息通道的打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企稳回升。

  国内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的中高速增长,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经济韧性从何而来?报告认为,有三方面支撑因素。首先是宏观政策协调发力。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扩张放缓,此时财政扩张和政府补位有助于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其次是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总基调,统筹推进新动能发展和传统产业退出。再次是主动作为化解风险。为了妥善化解金融周期下行期所积累的资金空转、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我国在二季度主动进行金融数据“挤水分”,持续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经过努力,三大风险化解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报告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政策重心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制度性梗阻,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根据全会部署,我们认为相关政策将持续发力,下半年经济复苏步伐有望加快。”曹婧表示。

  本季度专题报告重点关注央行买卖国债。王庆梳理分析了各国(经济体)央行买卖国债的历程和经验,认为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是促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工具,是当前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报告建议,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资产负债表有待修复等问题,应充分发挥我国国家信用的优势,适度提高债务上限,实施“短期多发(买)长,长期多发(买)短”的策略,构建以短期国债为主、长期国债为辅的有活力的国债市场,建立更加高效的国债管理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出席发布会,从不同角度对报告进行点评,并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政策应对以及未来展望等发表看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