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植保管理 引领农业数智管理革新

2024-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植物保护数字化是指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提升病虫害防治全流程服务效能。通过精准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作物医生开方抓药、定制化药剂制配及无人机喷施等生产服务全过程实时留痕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在实现农药减量的同时引领农业生产托管的数字化管理革新,推动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病虫害防治困境主要体现在农户对病虫害信息的诊断不精准和对农药选用不对路等老问题,生产中需要在极短的防治窗口期内完成病虫害诊断、选药喷施等任务,对种植者而言,种植规模越大,难度和压力自然也更大。

  2016年,植保无人机登上病虫害防治的舞台,以喷施效率高、节省人力等优势带动各地飞防组织的迅猛发展。目前全国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无人机喷施只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后一步,此前需要确定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对应用药方案、防治时间等技术服务,农服市场缺少此环节的服务供给。开方抓药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作物医生”,无人机飞手、农户尚不具备此种技能。

  决定田块最终产量的因素较多,病虫害防治只是其中之一。农户如果委托服务组织进行病虫害防治,易将产量低于预期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归咎于服务组织。矛盾如不能调和,农户会向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索赔诉求,双方往往都缺乏有效的服务过程数据,最终主管部门通常会要求服务组织承担主要责任并对农户进行赔偿。服务组织收取农药与喷施服务费用,但可能需要赔付几倍到几十倍的赔偿金。常见飞防组织只提供喷施服务而不敢承包农药配制,就是避免承担全部防治责任。

  此外,服务组织自身也面临几个难题:一是很难聘请到专业技术人员;二是难以建设一套科学、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三是缺少数字化平台做支撑,无法完成服务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四是服务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克服监管难的问题。

  随着智慧农业探索的不断深入,各种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中,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智慧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尤其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建立智能物联网设备网络,对管辖区域内的气象、病虫害、服务使用分布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异常气象预警、病虫害爆发及时预测。农业从业者可利用智能手机随时获取气象监测、病虫害识别、用药指导、个性化农技指导等服务,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此外,监管系统还能精准定位和收集农机手病虫害防治数据,跟踪防治地块的病虫害程度、作物生长情况、产量波动程度,解决农机手的偷懒问题,提高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徽省植保无人机监管平台是很好的例子,平台通过实时监管安徽省各县市区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飞机高度、速度、喷幅、喷药量等关键指标,严格规范和监督病虫害防治流程,避免农药使用的随意性和服务人员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有效提供防治作业质量。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的状况,数字化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农作物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远程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服务,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比如,南京善思科技建设运营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务的“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将植保托管服务的全部信息和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处理,既是农田精准智能管理系统,也是农业数据收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植保托管服务过程的各类数据,借助图像遥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高级作物医生通过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初级和中级作物医生深入一线田间调查和确认,进一步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尤其是对突发情况的研判处置,有效降低了分散作业的管理成本,减少服务纠纷。纳米农药、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和作物医生的有机结合,被称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吉祥三宝”。

  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增强了产品安全的可控性和消费的匹配性,从而倒逼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尤其是在植保环节的科学合理用药,以最低施药量和施药技术增强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 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