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4-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纳米农药技术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变革,而且引发了农业服务模式的变迁,满足了我国农业适度集中后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在江苏、安徽等地已经探索出病虫害防治“包干制”的新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了全链条的数字化植保服务,实现了农药减量增效,筑牢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耕作栽培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重大病虫害发生态势严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发生等级不断上升。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病虫害防治、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农药施用挽回的粮食损失高达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0%。但在我国,农药实际使用多由农户自由裁量,缺乏技术指导和有效监管,随意超量使用等问题突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平均农药施用量为7.84千克/公顷,远高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2.36千克/公顷,导致大量农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残留在农产品和饮用水中的农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累积于内脏器官中,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因此,在实现病虫害有效防治以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降低农药使用量以保护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江苏睢宁、沛县、南京六合等10个县区成立病虫害防治“包干制”示范区,依托科技公司自主创新的纳米农药技术和数智托管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农田建档”“查田诊断”“开方煎药”“喷施治疗”的全流程托管服务,一改传统农药销售和农户自主使用的粗放模式,解决了农药科学使用“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农药减量、增产增收等多重发展目标。

  在技术创新方面,纳米农药运用农药纳米化绿色加工技术,在不使用有毒助剂和高毒溶剂、有的甚至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实现了脂溶性农药的纳米化,使农药具备高效和绿色性能。在模式创新方面,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全权承包农户作物整季的病虫害防治,收取固定费用,在扣除农药和喷施防治成本后剩余收益归服务组织所有,因此服务组织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有动力降低用药量和用药成本,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建设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将作物医生服务流程数字化,实时获取田间服务的每一次数据;喷施时采用精准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实现精准喷施和有效监管,能够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分散作业管理成本和服务纠纷,同时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提高防治效果,筑牢粮食安全屏障。与周边非示范区户相比,在同等用药情况下,示范区主粮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达到总体优良水平(防效>80%),整体优于非示范区至少5个百分点,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约50—100斤/亩。如果全国范围内推广病虫害“包干制”,带来的粮食增产或足以实现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包干制”通过纳米农药和精准施药技术,降低了农业病虫害造成的减产风险,筑牢了粮食安全屏障。

  降低防治成本,筑牢农业经济安全屏障。经成本测算分析发现,在江苏省稻麦轮作区域内,稻麦两季农户购买病虫害防治药剂和喷施服务需支付的服务费为每年181元/亩,而在包干服务下,服务组织通过先进技术和服务降低成本,每年仅收取150—160元/亩,降低了农户防治成本并提高了种植收益,为农户增收、防控风险提供了经济安全保障。

  减少农药用量和残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周边非示范区户相比,在保证防治效果、保证粮食稳产的情况下减药量20%以上,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药流失和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报告显示,收获期农药残留仅在稻田土中和水稻植株中检出,残留量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稻壳、糙米中均未检出受试纳米农药预混剂的农药残留。

  此外,示范区纳米农药采用多元混配技术,将一次植保所需的多种农药品种提前进行科学混配,以直径小于100 纳米的微粒喷施在作物叶面,减少了农药施用过程中的人力需求,降低了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农药包装产生的废弃物污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病虫害防治“包干制”通过科技创新与生产模式创新,形成双重驱动的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趋势,彰显了促进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纳米农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技术支撑。2023年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位列植保类首位。该技术既解决了传统农药制剂因微粒尺寸大和分散性差导致的农药利用率低的难题,又保障了不同类型农药混配后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包干制”服务模式为发展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支撑。传统农药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全过程只是商品流通,缺少应有的技术服务。“包干制”从根本上变革农药经营体系的商业逻辑,从“卖农药”变为“卖农药+服务”,提高了农药使用效率,为驱动病虫害防治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数字化管理助力病虫害防治环节技术服务的效果发挥、解决“包干制”服务模式监管困境。“包干制”示范区的精准农业模式,采用人机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多环节融合方式,实现了病虫害监测由“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线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到“线下”人员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落实,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同时,“农田时空档案”大数据平台有效降低了分散作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为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保驾护航。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 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