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思政课

2024-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精华,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其融入课堂,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内在支撑。

  旗帜鲜明讲政治

  办好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深讲透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政绩、政务,让学生透彻理解百年大党和中国之治之“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如何让学生理解政治,就要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进行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而且为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的治国智慧。首先,人民是治国理政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圣贤较早提出的远见卓识和政治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都深刻诠释了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和政权的稳固性与长远性,治国理政重在得民心。其次,人才是治国理政的关键。“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治国者,以人才为要”。人才的选拔任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选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用贤则亡。”“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些都彰显了“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的重贤理念和治理传统。只有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智慧,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

  把思政课“学理”讲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不单是政治宣传,还必须有学理支撑,做到以理服人。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彻底性就是学理的科学性,体现为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基本理论和价值旨趣。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和理性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深度“化学反应”,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辩证理解人的主观创造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系、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实践与人类文明进步关系的方法论指导。要向学生诠释中国古代传统的辩证观念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契合性。《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朴素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相互融通。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时代发展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就谈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行合一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探索,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把思政课案例讲活

  思政课的本质是育人,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到学生心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够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讲清楚事物的本质道理。依托思政课把现实案例讲活,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政课素材。“勤政爱民”“天人合一”“为政以德”的治国智慧、“仁爱、和睦、诚信、自强”的人生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好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些出自我国浩瀚典籍的理念和思想,无不涵养着青少年的精神气质,激扬着青少年的奋斗意志。科技发达的今天,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足不出户地参观博物馆,探寻古迹遗址;通过AI能够实现与古人畅谈,来一场穿越之辩。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茶道等艺术精华,不断走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修养,真正地让思政课“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把抽象的哲理讲活,才能真正有效融入思政课,培养具有远大理想,胸怀家国天下,敢于担当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哲学科学研究项目培育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yxzx2024YB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