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新发展格局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需求,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总结高校当前存在的主要困境,可以探索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的破解路径,梳理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认识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新使命
进入新时代,以数字化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然会有力推动高等教育的融合与重塑,使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共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从被动转向主动,深刻认识发展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既是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对推动教育变革,加快人才培养,助力科技进步,加强经济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在体系完善上创实效、建新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主要遵循两点。一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二是要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疏通堵点、追踪热点、找准难点、聚焦燃点,让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联动。
厘清创新创业教育历史发展脉络,在深化改革上开新局、闯新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体上可以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拓展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约在1989年至2002年之间,“开拓教育”“事业心教育”等理念被引入中国。清华大学率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入创业竞赛,1999年举办了国内第一届“挑战杯”竞赛,在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创业教育的浪潮,创业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探索阶段大约在2002年至2008年之间,创业教育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了多轮试点项目,各高校由最初的参与转变成为主动发展实施创业教育。拓展阶段为2008年到2010年之间,经过多方努力,我国创业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快速发展阶段在2010年后,尤其是出台针对高校和大学生具体创业的相关办法,意味着国家层面将全力助推此项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基本形成了“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抓住创新创业教育关键问题和环节,在推进发展上求质量、提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多样化态势,首先是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各高校基本上均设有创业学院,并在制度上为学生提供保障。其次,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尤其是相关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始逐步将创业教育元素融入经费、人员、技术等层面。此外,学生锻炼提升的渠道多样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多种多样的比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与专业教育脱节。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畅,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体系。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多年,但是大多停留在表面,很多创新创业教育未和专业教育融合,或者融合深度不够,导致不能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目前,很多创业课程是以理论形式授课,授课教师没有足够的项目经验,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创业竞赛、创业挑战赛、创业训练营等载体均有着操作性强、技能训练快等特点,国内虽然也有很多创业类竞赛,但是受益面还不广,实践锻炼机会尚需增加。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方面,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足,很多高校兼职创业导师占比较大,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在高强度教学压力下,无法保证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也需要进一步增加。面向未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思考、关心与支持。
构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完善“双创”教育机制,激发体制机制的“内生力”。创业学院作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机构,一是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统筹好全校创新创业生态与资源,探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二是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利用多种载体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助力。三是围绕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不断加强创业学院与各学部协同联动,通过定期座谈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动校内“双创”工作上下联动、一体贯通。
建强“双创”教育师资,突出教师团队的“引导力”。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为目标,奋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一是以构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切入点,引领高校积极组建队伍稳定、专兼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二是立足校内,选拔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组建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三是聘请创新创业成功典范、知名企业高管及优秀校友担任指导老师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流动制度,在校际间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共建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加大“双创”教育宣传,提升环境氛围的“软实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代表一种理念,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追求,要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培育校园文化精神。一是建立“市—校—院—生”信息链,发布创业指导类、活动类、政策宣传类等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热爱创业、具备创业能力和勇气。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厚培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三是定期举行创新创业讲座、论坛、见面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积极利用各种社交和新媒体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及优秀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比较及路径优化研究:国际经验与浙江实证”(23GXSZ052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