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2024-0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场域,承载着培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锤炼积极意志品质、锻造向上心理韧性的重要使命。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的大背景下,探索构建彰显中国特色、遵循学生心理成长发展规律、体现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战略的深远性。
  四位一体:释放“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工作体系矩阵式效能。构建逻辑内嵌、协同联结的工作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一是以健康教育为牵引,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理念。围绕全国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等重要时间节点,沉浸式开展心理文化节等覆盖四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特色、学科特色相融合,多渠道、多形式强化心理健康科学普及,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悦纳自我、善待生命的积极氛围。二是以监测预警为前提,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哨兵功用。实行心理状态异常“日关注、周排查、月报告”制度,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数据库,明晰心理危机症状风险点,建构风险等级防范指标体系,精准识别学生异常心理状态,建立从心理测评结果反馈到日常异常行为反馈再到紧急状况上报的全环节监测预警。三是以咨询服务为保障,开通线下咨询与线上疏导相结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广谱关怀与重点帮扶相结合的咨询服务体系。构建精智化、菜单式咨询预约服务模式,拓展舞动放松、运动宣泄、艺术疗愈等多元慰藉方式,运用焦点解决、叙事治疗等专业咨询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心理正能量。四是以干预处置为关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细化学工、保卫、后勤等部门协同和职能分工,实行家庭支持赋能和紧急协商制度,构建常态化集体会商机制、突发性事件处理机制和干预后跟踪反馈机制,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设转介干预“绿色通道”制度,定期开展医学评估,提升危机干预处置的科学化水平。
  四级防范:拓展“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心理预警网络哨兵式功能。如何精准识别心理危机、实现预警前置化是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问题。一是学校预警,在全校范围内建立涵盖职能部门、关键群体、重要点位的心理危机预警网,建立食堂、宿舍、教学楼等场所及相关人员危机直报机制,每年开展全员式心理测评和点位式心理筛查,对结果异常学生组织专业力量开展一对一约谈并形成“一生一策”帮扶方案,提升心理咨询师的危机风险分析与研判能力,第一时间对来访者进行风险性评估并根据程度采取干预措施。二是院系预警,以学院为单位构筑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心理倾诉室、心灵减压室等专门场地,开辟心理异常帮扶园地,畅通危机上报的院级通道,选拔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作为辅导站驻站导师,遴选有资质学生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班主任、专任教师等群体力量,及时发现课堂上下、生活内外学生的心理异常。三是班级预警,推行班级同学心理“晴雨表”制度,由心理委员等班干部定期排查学生情绪变化,对于心理状态异常的学生,按照严重程度标注成“雨”或“雪”并进行上报,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及时排解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四是宿舍预警,提升寝室长心理危机防范领导功能,开展宿舍成员的心理异常状态学生识别、精神疾病初步诊断等在内的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及时发现心理危机问题苗头,掌握紧急干预的初级基本技能,织密学生生活场域危机防范的最小空间网。
  四方联动:打通“学校—学院—家庭—医院”全链条闭环式心理危机干预格局。摆脱学校单打独斗、实现多方主体全链条参与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想样态。一是学校统筹,充分发挥心理中心协调各方的中枢作用,组织涵盖学院、学工、家长、医院等在内的集体会商,积极谋求专业资源和专业队伍支持,制定心理危机整体干预方案,协同推进心理咨询、宿舍团体疏导等干预路径。二是学院主导,厘清心理危机事件整体脉络,明晰心理危机背后根源、细节点位和干预方向,找准心理危机干预切入点和突破口,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共同制定心理帮扶预警方案,引导班干部、寝室同学等开展朋辈心理关怀,发挥专业教师、学院内部支持系统的功效。三是家庭主责,家长应切实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风险敏感性,积极响应院校两级的学生心理状态异常反馈,配合专业机构的医学诊疗方案,转变与学生的沟通模式,及时向学校传达学生心理异常状态及表现,主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四是医院助力,医院应切实履行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协议,充分利用精神卫生机构在参与社会服务中的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心理危机事件的集体会商并给予专业建议,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定期开展医学评估,对危机紧急状况进行“绿色通道”转介,为心理治疗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性的诊治方案,助力学生及时走出精神病痛。
  四有支持:发挥“学校督导—中心专家—学院专员—学生朋辈”专业化队伍保障作用。一支结构合理、互为补充的专业化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是学校统筹督导资源,学校层面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及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人等成立督导团,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科学规划、系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纲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的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指导监督,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领导和专业化推进。二是中心发挥专家优势,心理中心组建专家服务组,人员包含校内外心理学领域专家、医学及临床医学专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专家等,定期开展心理异常学生医学评估、心理危机事件集体会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沙龙等活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运行。三是学院发挥专员力量,学院层面设置心理专员,以学院副书记、团干部和辅导员为主,统筹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推进,设计指导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文化节筹备、心理动态排查、心理危机干预处置等工作,强化与心理中心的协调沟通,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反应、落实到位。四是学生发挥朋辈潜能,学生层面组建“心灵使者团”,以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主,开展心理技能提升专项培训,主要职责为发现心理异常状态萌芽、心理危机上报联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心理互助活动实施等,充分发挥朋辈间自我教育优势,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底、扎实有效。
  四维突破:实现“模式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反哺实践”心理育人实践与理论螺旋式上升。将工作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效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模式探索,着力构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充分彰显育人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模式为牵引,将广谱式与针对性相结合、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形成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专家化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生态系统,打造学校育人全局中新的特色增长点。二是经验总结,凝练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探索经验,建立咨询师与学工队伍信息反馈、专题分享的实务性经验交流机制,以一案一析、个案沙龙等形式解剖心理危机案例的发生、演变和处置全环节,打造多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库,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理论提升,畅通与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机制,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的科研提升行动,围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等内容,设立专项经费、推出专项课题、开展专项调研,鼓励具有研究兴趣、掌握丰富实践经验、存在科研潜力的队伍、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突破和学术解构。四是反哺实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机制,探索形成理论助推政策文件制定、实践模式创新、干预对策优化等孵化路径,切实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构建、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搭建等困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21&ZD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研究员、苏州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贾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