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2024-07-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明交流互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在互联互通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关于交通运输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亚洲的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共同体内,一方面,对道路没有需要;另一方面,缺乏道路又使这些共同体闭关自守,因此成为它们长期停滞不前的重大要素”。交通路线的开辟与交通网络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得以交流互鉴的基础与前提。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开拓出的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亚欧大陆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思想观念大碰撞、多元文化大交融作出巨大贡献,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目前,“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已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各方合作开展了3000多个务实项目。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动荡变革之中保持加强各国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为全球共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随着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匈塞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网络被不断打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为依托,“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为推动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拓展了途径,提供了便利。

  在合作共赢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的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中国积极帮助他国提高减贫能力,与近9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国共同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搭建了亚洲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国际合作机制,实施的希瓦古城修复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历史与现实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明确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中国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在人文交流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以和平交往、友好交流的方式架起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目前,中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中国和住在国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有效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宣传者。广大的海外侨胞是中国看世界的眼睛,也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在对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国外的风土人情介绍给国内人民,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巩固民间友好基础,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入境人员4.24亿人次,同比上升266.5%,其中内地居民2.06亿人次、港澳台居民1.83亿人次、外国人3547.8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218.7%、292.8%、693.1%。中国不断优化签证政策,并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回应。截至2024年3月,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定,与44个国家达成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或安排,与23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同时,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待遇。另外,中国对50多个国家的公民实行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朋友来华旅游、学习、经商、投资,同时也为中国公民出境提供更多便利。一时之间,由外国游客拍摄的带有“China Travel”标签的旅游视频火爆海内外社交媒体。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到人文风貌、科技生活,这些没有滤镜的“中国行”视频,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视角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被更多的外国民众所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通过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与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形成了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从古至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项目“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YZD04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国别比较研究:问题、指标体系与效果评价”(立项编号为:2023MZSCXXK001)】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