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由此,为我们有序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思政课建设既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突出优势的体现。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都要以一定的文化话语为载体,学校思政课建设也不例外。在当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们在有效建构和不断巩固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话语权上下功夫,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夯实学校思政课建设实践的力量之基。
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绵延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文明,尤其是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伦理的属性,涵摄着育人的功效。基于此,思政育德与文化化人是辩证统一的。和谐而有效的学校思政课建设,需要以良好的文化话语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的文化血脉中汲取智慧。
在中华民族敦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化的悠长岁月中,无论是由“昊天有成命”的天命文化观向“天地,含气之自然”的自然文化观的演化,还是“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同“以法为教”“明法以期”的法治文化的交融;无论是对以“性善”“性恶”,抑或以性有无善恶的追问为内涵的人性文化的建构,还是对以“以心传心”“存心、养心、求放心”为宗旨的心性文化的探求,均可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的为人师者,在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政治教化实践中,对于文化话语权的把控。
正是上至历朝历代的王朝统治者,下至市井布衣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践行者们,对于不同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话语权不倦的塑造和坚守,成就了中国传统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范式的卓越成效,成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道德属性和伦理倾向,并使中华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化类型的、迄今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形态,为华夏儿女成己成人、为炎黄子孙修齐治平提供了绵延不绝的思想营养和文化智慧。
注重学习中国共产党文化育德经验
近代以降,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我们在哀叹国家和民族之大不幸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当全民族都沉浸在这种苦闷和彷徨之中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我们找到了前行的道路,逐渐明晰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政策和“双百”方针,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举旗定向,奠定了文化基础。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略,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范式,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扬帆远航,提供了文化动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熔铸了文化的“根”与“魂”,书写了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话语新篇章,擘画了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话语权发展的新图景。这增强了我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
纵观党的百余年历史可见,对于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而言,文化话语权问题可谓至关重要。能否把握学校思政课建设实践中的文化话语权,是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宏伟事业成败的关键要素。
注重扎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客观情势,以及网络时代信息大众化的社会生态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环境已然发生较大变化,思政课建设的文化话语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切实行动,深化思政课建设文化话语实践,以捍卫新时代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审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内外文化环境。我们既要看到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和平共识和文化融合的基本趋势,也要清醒意识到部分西方国家对于我国文化渗透的客观存在。由此出发,我们要把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切实增强中华文化渗透力、感染力,作为新时代优化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语境的中心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是打造主流文化,固守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主阵地。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主流文化既是孕育核心价值理念和形塑国民性格的土壤,也是诠释治国理念、擘画社会理想和发展目标的载体,其重要性显而易见。面对当前全球文化治理现状,我们不仅要理直气壮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属性,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还要以突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形象、彰显人民立场和弘扬爱国情怀为旨趣,有序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文化话语的丰富和完善,服务于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是引领大众文化,优化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生态。在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谱系中,作为一种借助现代传媒,植根普罗大众的,快餐式、娱乐化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客观地说,作为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理念相契合的市民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生活化内容和趣味化表达方式,对于丰富城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大众文化那种以单纯谋利为目的、典型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及其耽于感官欲望的世俗化倾向,又无疑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基于此,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既要做到“接地气”,即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文化话语解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进而用这种“文化标杆”引领社会风气,形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又要做到“高姿态”,即用社会进步所需的文明意识和科学理念优化大众文化话语体系及其呈现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校思政课教育对象的思想境界。
概而言之,文化话语权问题不仅关涉新时代我国学校思政课建设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而且关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世纪传承与发展。在当前国内外文化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以牢牢把握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话语权,不仅是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自觉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民族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为全球文化治理展示中国智慧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学研究”(22BKS1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韩卓吾
网络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