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流动人口仿真模拟研究何以可能

2024-07-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顺应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全面放开县城落户限制,推动人口流失县城转型等一系列部署。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人口、土地、资金等重点领域的经济政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构建县域人口逆向回流政策体系,发挥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作用,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研究议题。

  县域人口流动现状与结构性转变

  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支撑。县城是吸纳县域城镇人口的核心载体,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重要功能。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县城已经成为农民工外出打工的选择地之一。

  县域内农民向县城集聚并购置房产已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农民家庭“城乡两栖”的居住模式也日益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的跨县域流动大幅提升,但在县域内的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持续攀升。这一变化的主要内驱力在于子女教育、老年人就医养老以及住房条件改善等家庭选择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县域人口结构性转变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家庭抚养比增大等现象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实现以县城为载体,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其关键在于持续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使之更多地向县域倾斜。可通过提高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县城与省内中心城市的差距,有序引导和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实现稳定的就业,使他们过上便利的城市生活。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县域土地财政与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一方面,财政投入和公共物品供给政策在县域人口流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通过影响县城的吸引力与排斥力,进而调控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式与趋势。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可能会导致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对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总之,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建设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有效集聚人口,亟须精心协调中心城市与县域、县城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同时平衡农村发展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安排与政策实施,对于优化县域人口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利用数字孪生智能体的政策模拟

  以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影响下的人口迁移流动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搭建一个虚实同步的数字孪生智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ABM),利用人口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ABM智能体建模参数校验的依据。例如,人口统计和登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ABM中行动者基本属性设定的依据,县域社交网络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ABM中行动者之间关系网络参数设定的依据等。在零风险、低成本的仿真模拟实验环境下,通过实验不断优化县域治理与经济决策。利用智能体建模平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并考察人口多向流动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梯度演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影响县域人口迁移流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测。ABM模型设定比较灵活,大数据分析结果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ABM模型。

  首先,需要对县域人口迁移流动及其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县域财政尤其是转移支付方面有着关键性影响,这主要由人口流动决定,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情况。传统的县域土地政策和财政支付更倾向于关注和投入经济类公共物品的供给,如道路和大型工程建设,这将增加工作机会并提升居民总体性收入。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如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则更有利于流动人口落户居住。政府在经济类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两者上的财政投入比例,是经济政策影响模拟的关键点之一。

  其次,需要构建复杂系统人口流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涌现(Emergence)关系。基于推拉理论,县域人口流动的核心逻辑在于经济政策影响传导下县域人口正向和逆向流动“拉力”与“推力”的动态变化,其中的变量包括生活成本(房价)、工作机会(收入)和县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这些因素最终都将影响县域新型城镇化率。具体而言,三方面因素可大致刻画如下。第一,政策变量:土地政策=基本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土地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县域财政主要来源;而财政转移支付受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影响。第二,县域生活成本、工作机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影响新型城镇化率,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第三,政策变量对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县域土地政策可能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经济类公共物品供给中。

  再次,需要构建模型核心算法,不断优化县域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预测。基于推拉理论定义县域房价、工作机会、生活成本、流入人口数和流出人口数等变量,设定它们的逻辑关系。创建智能体(Agent)来模拟不同类型的人口,设定推力变量、拉力变量和流动成本等全局变量,这些变量将进行动态演化影响县城流入和流出人口的数量。通过在NetLogo或AnyLogic等仿真建模平台上进行政策模拟实验,充分使用因果推断进行模拟分析,探索何种县域财政政策能在确保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等公共物品供给的同时,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县域的吸引力,正向促进人口聚集。

  最后,运用“反事实”模拟的实验方法,推断县域政府经济政策变量对人口流动的具体影响阈值,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预测。进一步揭示县域的推拉因素与经济政策变量共同作用下的人口流动宏观涌现。这是一个面对复杂系统动态演变过程的“黑箱”挑战,要求研究者使用学科前沿交叉的视野,使用离散事件仿真(discrete-event simulation)、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和ABM等方法,考察人口多向流动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梯度演化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影响县域人口迁移流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实验和分析,逐步揭示其深层次机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基于ABM智能体建模的县域人口流动经济政策模拟研究”(23XRK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县域;流动人口;仿真模拟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