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创新,筑牢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半壁江山”

2024-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6月25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委托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难点及体系建构”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论专题研讨会在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价值观状况,总结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经验与成效,探索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规律机制。来自全国1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约4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重点就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现场

  高职高专院校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应当被充分重视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金杨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一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深刻、深信笃行、善教乐育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国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高职高专思政课分教指委主任委员,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难点及体系建构”项目的主持人。他在该项目论证设计之初,意识到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超过高校总数的一半,在校大学生数量占高校学生数量的一半,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的是未来中国的工人阶级、大国工匠,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事关高校立德树人全局,应当被充分重视。学生培养应注重德业兼修,既要培养实践技能,又要涵养职业道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内化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立足价值观教育的“需求侧”,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引领

  与会学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要提升针对性和吸引力,就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需要,从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和精神需求出发,只有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已经是“05”后,他们的主体性强,传统的以灌输说教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奏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王懂礼长期在一线从事学生思想动态的调研,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数据。结合他所做的调查研究,全国1600多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绝大多数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教育资本相对薄弱,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生活环境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他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出发,因材施教。高职高专院校要立足高职高专学生生活和学习主要空间,从学生内心情感世界、寝室生活世界和互联网世界三个领域发力,形成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思政队伍协同育人合力。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茌良计教授通过对2024年上海市征集的100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包含高职高专院校15个案例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高职高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多三少”特征:理论讲授多,日常养成少;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家和个人层面关注多,社会层面关注少;独立开展活动多,统一合作少。浙江警察学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邵安从个体认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遴选出9个指标,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评价体系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300余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应增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动力,鼓励其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调查方法,为高职高专院校价值观教育调研设计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南,提升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价值观教育的调研需要遵循科学的调查方法,在方法论、方法选择、具体设计方面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沿成果,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琳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在经验科学和政治哲学的双重视角下进行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以政治哲学提供问题意识和解释框架,以经验科学进行检验,二者交错推进。同时,要注意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教育实效性”的现状,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评估”本身,而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为应对问题提供参考。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方士心从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层面,逐一分析了各种可以使用的价值观实证研究方法。在她看来,价值观相关素养的实证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工具和技术,包括自评问卷、情景题、网络爬虫和实验设计。这些方法在评估学生的价值观相关行为、想法和认知方式,分析特定事件中公众的价值观,信息干预和经济学游戏在价值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另有学者从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角度系统讨论了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方法。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牛涛倡导要构建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化的评估体系。高职高专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要实现自身目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能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主要获取信息渠道等学情特点设置相关观测依据。他提出要以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条件保障、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特性、教育方法和机制、实践效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和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建构评价的二级要素指标,形成高职高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多元和多级要素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立足院校实际和行业特色,构建系统化的育人机制,探索多元化的实践渠道

  与会专家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立足院校特点,注重顶层设计,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构建全过程、系统化的育人实践体系。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国宏提出要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中遵循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他认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做到坚持人民至上,将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旨归贯彻到全过程;坚持自信自立,着眼于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增进价值观认同;坚持问题导向,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挑战,打赢核心价值观的争夺仗;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各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坚持胸怀天下,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格局。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靖国华,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探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进四融”的教育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体,贯穿其他必修的思政理论课,以特色思政选修课为辅助,尤其结合地方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贯穿学生日常,依托知识竞赛、竞技平台、场馆优势,打通学生入学至毕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通道。

  在“两个结合”的背景下,积极利用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资源。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叶阿萍提出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启示。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经由“成人之道”以达到个体道德完善与社会道德秩序统一的理想目标,是个体经由教化活动引用社会性礼法以约束自身行为以生成德性,与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可以进行有机融合。

  思政课是高职高专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邹宏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高职高专思政课中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了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融入问题。她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高职高专思政课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重点。对该知识点的把握需要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结合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强调要注意把握好教学时长、学生学情、做好教学设计,守正创新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研讨会立意深远,重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价值观状况;重点突出,关注高职高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成效;目标明确,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研方法、研究方法和评估方法。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将有助于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为深入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奕斐/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