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6月22—23日,“中华文明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学术论坛暨“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中期推进会在山东威海举行。
与会学者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术使命出发,聚焦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与民俗,以学科交叉的视野探寻艺术民俗学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张士闪认为,民俗艺术既是中华文明形态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中华文明进程的文化支撑,民俗艺术一直发挥着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与社会协调的关键作用。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方李莉表示,中华文化的形成,不仅依靠国家的法令和民间的知识,还通过各种祭祀、节日、人生仪礼等仪式乐舞活动不断加强集体意识,在共享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态秩序。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看来,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它拥有特定结构的审美形式;民俗则是建立在人们朴素信仰基础上的生活方式。艺术与民俗的密切联系体现为,艺术一方面作为民俗的表征,为民俗的呈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依托民俗轨道传承与传播。
论坛由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与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儒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