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毛春晓)6月22日,《民俗研究》《节日研究》办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编辑部、《节日研究》编辑部协办。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汇报,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剑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民俗研究》副主编、《节日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主持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10余位知名学者和刊物主编、编辑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仇道滨对与会嘉宾莅临威海校区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特色。仇道滨指出,今年正值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本次会议举办意义重大,相信将对山东大学两个重要刊物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张剑主持论坛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张士闪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民俗研究》《节日研究》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说,《民俗研究》创刊至今已有40年历史,目前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指标体系中,《民俗研究》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及人文社科影响因子近年来在K-历史学科类42家期刊中蝉联榜首,已被多所高校列为A类顶级期刊。刊物在继续优化常设栏目、专题栏目的同时,强化历史使命自觉担当意识,陆续推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黄河文化研究”“运河文化研究”等专栏,努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贴近国家重大战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节日研究》(辑刊)由山东大学主办、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编辑出版,至今已出版22辑,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学术批评等,旨在构建一个高端、开放、深入的中国节日研究学术平台,提高中国节日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目前正在冲击进入CSSCI来源辑刊。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民俗研究》杂志主编张士闪做论坛主旨报告 主办方供图
各位专家相继发言,在充分肯定《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两刊办刊水平的同时,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宝贵意见,并寄予厚望。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认为,山东大学是儒学文化研究的高地,两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应努力服务国家战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提出,两刊应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将刊物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相结合。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宁建议刊物要注重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途径,鼓励刊物尽量多支持青年学者。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刘德增提出,办刊要在技术上更加完善,利用新媒体扩大刊物影响力。山东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高迎刚基于作者与读者的视角,提出期刊要强化学科定位与学术引领问题。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民俗研究》副主编、《节日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主持座谈会 主办方供图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从主编《艺术传播研究》期刊的办刊经验出发,认为提升刊物质量的关键在于: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团队的作用;二是扶持青年学者,为刊物注入新动能。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民族艺术研究》主编马云华则强调了办刊的五大理念:1.注重选题策划,加强与作者的交流;2.期刊自身定位要准确;3.坚持以质选文、择优刊发;4.明确编审流程,提高编审质量;5.建立学术共同体,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提出,两刊要充分发挥智库与资政作用,让学术成果真正地引领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项江涛认为,两刊选题热点应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研究,回归人文理性的探究。《中国社会科学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张清俐则建议,两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时政热点推介文章,让学术成果尽快转化,惠及更多群体。
与会学者发言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