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文化传承创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4-06-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10月。多年来,研究院围绕北京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秉承“延续文化基因、推动传承创新、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积极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文化创新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智力咨询、知识传播与文化实践,逐渐建成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智库。

  深化学术研究与交流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理论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30余项纵向研究课题以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价值评估服务平台”等60余项横向课题,并围绕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目前,研究院已形成年度报告、前沿报告、基础教材、产业评论、产业周刊、经典译丛等系列文化产业学术出版物。其中,前身为《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的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从2003年开始每年度发行出版,至今已经出版至第19本,在学界、业界与政界产生较大影响,多年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与关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表示,最新一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以“中国文化产业新变革”为主题,总结了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崭新面貌与时代特征,为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库支持。今后,研究团队仍将继续推进报告的编撰和出版工作,秉持“客观记录,理性思考”的编撰理念,精进报告的内容质量,持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在学术交流方面,研究院自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21届。论坛见证为国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工程”的培训品牌,形成了多专题、跨区域的高级培训项目体系。在信息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对于国家的文化输出、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培养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是确保国家在这一领域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探索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2022年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研究院积极推进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试点工作,加快建构数字文化产业自主知识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道德品质高、文化修养深、专业技能精、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委托课题“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成果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以项目合作模式培养实干人才”“以技术合作模式培养交叉人才”“以数据合作模式培养统筹人才”的未来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此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交叉领域的科研探索,启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意公益工作坊”,面向全国中青年群体普及AIGC知识,培养一批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艺术创作人才。

  在社会服务方面,研究院先后与延安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合作,打造了一批精品红色品牌项目。其中,由研究院策展的延安学习书院作为全国首家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体平台,已成为我国首要红色文化平台与人民群众体验红色文化精神的新窗口,为推动延安打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地作出重大贡献。研究院还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形成推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集体力量,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构建全国乡创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站在新起点,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研究院将凭借北京大学与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的战略平台整合资源,将学术理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文化产业的理论创新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和产业振兴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