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新时代青年论坛”第13讲

2024-06-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6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新时代青年论坛”第13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作主旨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交流发言。论坛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助理尹俊主持。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韩毓海介绍了“新时代青年论坛”的创办宗旨和发展历程,并对受邀参加这次论坛的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奋斗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创举,是需要认真学习、研究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韩毓海 主办方/供图

  在主旨报告环节,孙来斌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之问与时代答案”作专题讲授。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历史之问作出了崭新的时代回答,破除了现代化问题上的西方中心论,塑造了崭新的现代性,昭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贡献。

孙来斌 主办方/供图


尹俊 主办方/供图

  在交流发言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厚羿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方面来看,前者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与美国、西欧、北欧、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相比,在实现时间、方式和目标上都有所不同,不能做价值层面的简单比较;后者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陷阱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要克服阻碍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抵制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司晓静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的讨论,对于我们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方法启示:其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性保障;其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平均富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孙洁民认为,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下,要想实现科技现代化,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无法摆脱国际剥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没有科技自立自强,是无法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没有政治独立自主,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独立自主也无从谈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当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在基本原则的内容上推进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也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留财认为,可将对待现代性的极端立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完全否定传统的极端现代主义、完全拒斥现代的浪漫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几种样态。马克思恩格斯对形形色色的质疑和否定现代性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并给予不同程度的批判。在新时代条件下,厘清和矫正现代化理论中存在的误区,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夏少光认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既是推翻旧殖民主义秩序的中流砥柱,也是前瞻预见、有力破解新殖民主义陷阱的先锋。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治战略,注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追求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前提下逐步有序地对外开放,在国际主义原则下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战线。这使中国既避免掉入“拉美陷阱”,也超越了亚洲四小龙式片面的、依附性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独立持久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助理教授耿仁杰讨论了如何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问题。他指出,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同样离不开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深化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同样也超越了曾经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而言具有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价值。

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李厚羿、司晓静、孙洁民、张当、张留财、夏少光、耿仁杰 主办方/供图

  最后,与会嘉宾同参会师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六观”、理论逻辑、建设标准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实践问题的认识。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