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2024-06-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把握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懈奋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论断和价值追寻。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异化现象,揭示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由王国。
  精神生活是
  人独有的生存方式
  精神需求是人特有的需求,精神生活是人独有的生存方式。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说明了精神需求是人特有的需求,精神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指明了现实的个人第一需求是满足人的生理本能的需求,是人的物质需求。人作为生命有机体,生存的首要前提是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但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有本能的生理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人作为感性存在物,既有自然本能的一方面,也具有超越性,超越了基本的生物本能,人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中,人超越了较低的物质需求,转向自我实现的需求,即精神需求。马克思通过人和动物的比较,得出了人除了有生物本能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人追求精神需求的过程,也是满足和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精神生活是人的存在价值,是人独有的生存方式。
  精神生活富裕
  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前提条件
  人的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阐明了精神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精神生活集中体现为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了精神生活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起源有这样的表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现,而语言也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精神生活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史。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的意识的本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本身。作为人的精神生活内容的意识、观念、思想,其内容全部来源于物质资料生产,且受到生产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明了精神生活的本质和来源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生活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来源。因此,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和保障。
  精神生活的特性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首要前提,但精神生活又有主体性和独立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依赖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相较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主体性和独立性。
  精神生活具有主体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动物的本能和生命是一体的,它的生物本能就是全部的生活内容。而人不同,人具有自我意识,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意识,超越自然的本能,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动物本能,人具有主体性,可以自主、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可以超越动物本能,追求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客观物质资料生产相对应,人的主观精神生活的生产也有独立性。精神生活的生产,即个人层面的思想、观念、意识,以及国家层面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内容的生产,既需要依赖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又体现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不是简单的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是在人脑中的创造性活动。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恩格斯认为,精神生活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同时精神生活又具有独立性,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逐渐分离,但又和物质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种转化以实践为中介,强大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影响人们的物质生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心理状态、科学艺术素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
  价值指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是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精神生活富裕,不过这是少数资本家的特权,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对立,共同体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惠及每一个成员。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共同体的矛盾都将消失,趋于统一,真正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根本诉求。在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物质财富,个人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一个人”体现了“共同”的含义,“自由而全面”是“富裕”的概念,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可能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总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价值指向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面向智慧社会的地方政务服务创新研究”(19BZZ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蔡毅强(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