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赋能青少年人才培养

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积极探索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大思政课教学,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激发青少年投身创新实践的热情和动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少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我们党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得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出的极具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是当前大思政课的重要课题。

  时代之问引发青少年的思想共鸣。新质生产力是因应全球发展困境、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是因应人民需求水平提升,推动实现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成果。帮助青少年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悉时代发展的趋势与存在的问题,可以使他们认清我国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必须克服的严峻挑战,从而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成因,并把对时代的感性认知转化成发自内心的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思想认同。

  用理论强化青少年的价值体认。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讲透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并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次飞跃,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自觉。

  用实践引领青少年的行动自觉。结合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青少年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释疑解惑,引导青少年紧扣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产业升级这个方向,立志成长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青年科技人才、新型劳动者。

  激发肩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当代青少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大思政课讲清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未来息息相关,在心灵深处厚植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国情世情民情的了解,带动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观大势、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深刻体认自己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和使命,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为重点,坚定青少年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突出宣传“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时代新人的应具素质,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让科学家精神弦歌不辍。

  以广袤中国大地为课堂,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支撑,增强青少年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信心和决心。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展现新质生产力在千行百业蓬勃喷涌的新动能、在现实生活中催生的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让学生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全面的体验、感受、验证,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创新自强的志气、勇攀高峰的锐气成为新时代科技发展的生力军。

  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综合素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聚焦弘扬和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不断提高青少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素质和能力,是大思政课的紧迫任务。

  拓展青少年的格局视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讲好“天眼”探秘、“嫦娥”探月、“蛟龙”探海、“神舟”探空、“悟空”探暗等中国故事,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火种”。帮助青少年解答好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思想困惑,真正实现内心的山高海阔。

  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注重学科交叉和兴趣培养,凝聚更多科学界资源为科学教育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多引入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科学发现的案例,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克服一切制约创新思维形成的顽瘴痼疾,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提高青少年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搭建实践实训“大平台”,增加实践育人权重,激发实践育人的最大原动力。加大探究性科学研究、交流活动比重,引导青少年关注未来产业布局。使青少年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锻炼决策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构建思政教育的“新质生态”

  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交融共生,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科技创新等要素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新特征,全面建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大思政课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融合新技术,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教学方式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室、仿真实验室、数字教材、云端笔记、智慧平台以及VR等智能化技术,推动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间向数字时空转变。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并借助深度学习和算法推荐,推动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深入开展。

  构建新场景,推动思政教育表达方式与场景体验模式转变。以真实劳动场景、科研场景、体验式场景、人机互动场景等,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在有限的现实教育场景基础上,将数字化虚拟场景融入思政教学,通过5G融合元宇宙等技术,开展无边界、沉浸式教学,打开青少年感知力、创造力的大门。

  链接新资源,通过聚合效应激发思政教学的潜能。充分链接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链接、师生之间的链接、学科之间的链接、学习与生活的链接、学校与社会的链接,延展思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及亲和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22VSZ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