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6-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职业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呈现为自身体系的纵向贯通,在类型上呈现为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在内外关系上呈现为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即总体呈现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内外融合的立体生态系统。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有效贯通、融通、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因而必须加快推进这一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推进中高职纵向一体化建设

  中高职一体化,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压舱石和引擎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评价单一化、升学指标限制性等因素影响,职校毕业生面临生涯进阶的天花板和断头桥,中高等职业教育彼此割裂,致使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强,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理顺中高职衔接关系,作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职教高考”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一种与普通高考相并行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评价机制,并牵动着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衔接。同时,围绕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如中职与高职专科3+2、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专科与本科3+2,以及五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等,并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总体看来,中高职一体化的规模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在内涵建设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面对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应继续拓展思路、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在中高职一体化过程中,切实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系统性衔接、贯通式发展。其一,继续优化职教高考制度,将职教高考作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凸显职业教育评价的类型化特色。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两类考试的内容性质、结构比例和组织方式,使得文化素质考试更贴近职校生的需求,职业技能考试更凸显专业群的特点,并实行省域相对统一的结构比例、组织方式,规范技能考试大纲、技能考试考场等保障性条件要求。其二,积极拓展各类贯通培养模式,推广先进典型。例如,江苏省自2012年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以来,在中职与高职专科、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五年一贯制、七年一贯制等领域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五年一贯制在全国形成品牌,具有重要影响力;浙江省的区域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也在逐步铺开。其他省份应以此为鉴,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协同职教处、高教处和地方教育局,在重点专业领域打造多元的中高职贯通项目,为职校生升学提供多种选择路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中高职与职业本科院校贯通的项目范围,真正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全链条式衔接贯通。其三,建立一揽子的一体化标准,规范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引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衔接;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推进前端课程、桥梁课程、后续课程的一体化贯通式建设,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教材建设标准,开发一贯制的系列教材,打破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拼接式编写模式;建立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形成省域相对统一的专业测试方案,跳出一对多、多对多的实施壁垒,推进转段考试的系统性升级。

  加快职普教育横向融通发展

  职普融通,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类型的教育进行跨界横向融通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为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搭建了多次选择、多样化成长的“立交桥”,提供了成长道路上的缓冲带和救急药,符合人才培养阶段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从早期的普职结合到普职沟通、普职融通,再到如今的职普融通,体现了我国职普融通探索过程中的政策话语变迁,也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特别观照。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各地不断探索职普融通的相关路径,如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渗透、综合中学的试验、职普融通班的探索、综合大学办职业教育的模式等,但总体而言还有很多难点、痛点,职普不融、职普不对等的现象时常发生,不利于职普横向融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夯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通人才多元化成长的“立交桥”,需要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各个层次上的横向融通发展。其一,深入推进普通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教育,筑基职业基础教育。通过校内职业体验教育、跨学科职业渗透教育、校外职业体验等多种方式强化职业启蒙教育,尤其是要基于跨学科的思维,充分利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法、劳动、综合实践等不同学科的职业启蒙素材,实现全方位职业启蒙教育。以此涵育中小学生的职业表达、职业推理、职业礼仪、职业技能等多方面职业素养,强化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崇尚之情,筑基职业生涯发展的彩虹桥。其二,推动中等教育阶段职普互通,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籍互转、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广综合高中的试点模式。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升学率的持续高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被逐渐弱化,存在与普通高中升学导向同质化的趋势。这就需要统筹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建立职普融通共同体,实现学术与职业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必要时可以将区域内的学生建制在同一所综合中学内,通过“1+X”模式实现学生内部分流,在完成一年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实行学术与职业分流,而职业分流又有若干专业分流,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要。其三,推进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同发展。引导职业本专科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综合型大学建立联系,发挥各自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赋能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此外,还可以为职校生提供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进阶渠道,实现职普融通的高阶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即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竞争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教关系先后经历了以学校为主导的内生式产教结合、校企共同参与的外延互动式产教结合和校企多要素衔接的内涵渗透式产教融合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围绕产教融合,党和国家印发了一系列专门性文件,也催生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型组织。从早期的职业教育集团到后来的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再到今天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的紧密程度和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凸显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但整体看来,我国产教融合话语实践更多地还是一个政策催生的新事物,在政策落实、组织运行等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短期内效果还不够明显,有待进一步优化政策生产和转化机制。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的生成与转化过程。其一,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强化产教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在教育、人社、财税、金融等各部门间建立部门联席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政策的一揽子工程,在产教融合的组织形态、遴选过程、运作机理、评价机制等方面形成闭环的政策链条。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成熟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由点带面的辐射格局。其二,明确责权利划分,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机制。我国要建立产教融合政策实施的责任清单,明确教育、人社、财税、金融等不同部门的责权划分及共同利益,引导各部门制定各自相配套的实施意见或工作方案,并将相关意见传达到省级政府部门,指导各省市区围绕本地区行业产业优势和教育集团优势,形成彰显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典型模式。其三,提高共同体运作效能,压实产教融合政策的实践转化。在产教融合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型组织要围绕所在的产业园区,形成政府、高校、职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相互协同的空间生产与权力结构关系。相关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形成全链条的利益共同体,以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