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4-06-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极大激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热忱。中国社会科学院各院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积极开展学理阐释,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时代担当。本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研究员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志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术创新工作展开深入探讨。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学术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际工作中,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积极践行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和重大使命?

  李新烽: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学术力量。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推出有价值的研究阐释成果;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参与建立全方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体系,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

  徐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扎根中国,同时也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国际问题研究者的视角来看,文明之间既要相互交流、消弭误解,又要积极借鉴,赋予彼此智慧以新的价值。作为国际问题研究者,要秉承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共处、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眼光,理性看待世界文明花园的国际生态,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学术研究工作。

  刘作奎: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尤其要注重突出文化主体性,在中西之辩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要充分审视自我文化的发展路径,理性看待中外互鉴问题。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站位,学习借鉴中外文明中最有益的成果,真正实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国际问题研究学者,您认为该如何将专业研究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宏大时代课题有机结合起来?

  闫坤:我们应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己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主动作为。一方面,要强调中华文明与他者文明的共通性,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吸引力,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义;从全人类文明和谐共处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与他者文明在价值理念上的共通性。另一方面,还应依托区域国别学学科的集体智慧,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化阐释和国际化解读,从而对外部世界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误导予以有力的学理回应。

  袁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观世界的“认识论”,更是学术实践的“方法论”。首先,应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以中国视角来研究和阐释国际问题。落脚于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一个重要面向就在于充分结合我国外交实践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推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中国传统、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术研究中准确阐释并对外传播我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新理念、新做法,让外界更多了解并接受中国提出的带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理念,丰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内涵。

  以学术对话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年来您所在的研究所(院)开展了哪些重要研究工作?

  李新烽:一年来,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深耕研究阐释,形成了多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一,加强研究阐释。研究所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构建新时代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出版了“新时代的中国与非洲”系列丛书(中英文共8本);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及中国对非传播,发表多篇顶级期刊论文。第二,申请重大课题,注重系统研究。202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非现代文明建设”成功立项,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开题,并邀请来自中非的知名学者多次召开项目会议。第三,积极开展多渠道宣传。一年来,研究所邀请中非学者,以中、英、法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主流媒体撰写文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徐进:2023年11月,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成功申请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子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研究”。该课题围绕中国外交与礼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形成了多篇研究成果。未来,我们将依托该研究项目,持续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等课题的研究阐释,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阐释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袁征:美国研究所积极响应院党组的号召,申请主持了院重大项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目前,该项目3个子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同时,美国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阐释中华文明理念,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在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网站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在夯实理论研究基础上推动学术传播。 

  魏南枝:在国际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生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和实践工作。从事美国社会文化问题研究,特别是做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子课题研究,我认为需要以5000多年中华文明为深厚基础,在对各国各地区社会文化长期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各国各地区对此不同理解和抉择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目前,围绕该领域发表了《全球文明倡议:基本属性、文明底蕴与外部挑战》等论文,撰写的《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底色》一文获得全网推送。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交流和文明互鉴意义重大。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

  刘作奎:为更好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一年来,欧洲研究所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第一,开展重大课题立项工作。2023年底,欧洲研究所成功申请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项目“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同期,由张金岭研究员牵头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欧洲两大文明发展交流互鉴历程研究”立项,两个项目同时中标,显著提高了欧洲所在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的能见度和影响力。第二,开展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加强对外传播。今年4月,首届中欧关系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特别设立中欧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邀请欧洲多位资深学者出席。今年5月,欧洲研究所承接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主题为“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回顾与展望”的学术研讨会,共邀请中外嘉宾100余人,密切了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第三,积极开展跨部门交流合作。2023年下半年,中国历史研究院与北京市文旅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持续加强合作,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第四,建立新机制和新平台。2023年9月,欧洲所承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置在希腊和塞浦路斯的中国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之后筹划成立欧洲历史研究室。这些都为集中开展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助力。

  李志斐:为更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对外交流和文明互鉴工作,一年来,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开展了多项工作。第一,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今年4月11日,亚太院主办了纪念泰戈尔访华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学者展开深入研讨,有力推动了中印文明交流互鉴。今年4月25日,亚太院接待了来访的印尼高校和智库学者代表团,并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共同主办了题为“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印尼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密切了双方人文交流与合作。第二,积极支持院内外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和相关活动开展。亚太院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中国研究中心建设提供支持,推动其成为我国在海外加强交流合作、增进国际友谊的桥梁。

  李新烽: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非洲研究院聚力打造了“三大讲坛”和“中非文明对话大会”等品牌活动,为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平台。一年来,为持续宣介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研究院先后举办多场“三大讲坛”活动和国际研讨会。今年4月,研究院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取得了良好反响。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年来,我们在着力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任务上所取得的工作经验与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柴瑜:一年来,拉美所深入开展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工作,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悟。所党委通过举办主题教育学习班、专题党课、座谈交流会等方式,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有机融合。第二,发挥学术优势,深化阐释研究。拉美所成立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开展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等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精心组织第四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中巴建交50周年研讨会等高质量学术活动,引导拉美学人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拉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广泛凝聚理论和学术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下一步,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还会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闫坤:下一步,日本研究所将持续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以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需要。第一,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贯彻院党组和院领导指示精神走深走实。基于研究室网络化学科布局,有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形成对日研究的前瞻性成果,以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第二,在专业研究领域,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对外交流。我所将持续举办日本青年学者访华团项目、中日高端智库学者对话等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为对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提供多元窗口,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李志斐:未来,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将从两个方面继续推进工作。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研究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发展性,为此,我们将持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对内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层面,对外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层面,双向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民族性与世界意义。第二,依托本院特色,做好本职工作。亚太院将依托现有研究资源,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为推动构建亚洲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重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周边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研究,利用新媒介、新样态广泛探求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完善中国对外话语的手段。 

  孙壮志: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聚焦区域国别问题研究,对象为俄罗斯、中亚、东欧和南高加索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差异巨大,学理创新研究空间广阔。近年来,随着我国与该区域各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进展迅速,人文交流与智库对话不断密切,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在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时,我们将充分立足本所的研究特色与基础,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一是把好进人关,对人才引进坚持高标准。二是建立机制化培训工作,定期举办俄语讲座和培训,打好语言基础。三是打造对外交流的高端平台,通过持续开展中俄智库高端论坛、中国—中亚智库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年轻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四是多创造出国调研学习机会。近年来,通过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出国工作或学习,我们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未来,俄欧亚所将秉持这一优秀传统,继续推动青年人才的成长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报》: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哪个方面开展深入学术研究? 

  孙壮志:国际问题研究不仅要帮助中国民众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更要通过对外交流,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因此,国际问题研究要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精髓和内涵,以国外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多维度传播。第一,尊重差异,善于学习。国际问题研究要注重文明间的差异性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的独特优势。第二,主动参与,积极发声。作为中国学者,要善于总结提炼中国的外交实践和发展成就,在国际场合主动介绍中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看法,以理服人。第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批驳其他国家学者的错误观点时,我们要丰富关于中华文明的知识积累,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凝练国际学术议题和话题,在思想交流与理论交锋中切实提升理论素养。第四,加强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创新性,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更要敢于打破陈规,不被所谓的经典理论左右,总结形成标志性概念,多出原创性成果,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独立学派。 

  柴瑜:国际问题研究肩负着国际、区域和国别现实问题研究的多维重任,不仅要深入关注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更要服务于我国外交大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拉美研究中,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对统一性的认可决定了发展中拉各方关系的前提和底线;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显示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决定了中国始终坚持走合作的和平之路,有助于增强中拉各方的共识与互信,唱响双方合作共赢的主旋律。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在拉美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促进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融合发展,为党和国家的对拉战略和政策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刘越 赵徐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