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当今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媒体博弈显得更加重要。数字时代的媒体传播话语通过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对象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实现话语权的重塑。提高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是主流媒体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媒体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与叙事体系,切实提升国际传播力。
构建话语体系是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理念发生重要变化,加之数字技术赋能,在纷杂的国际舆论场角逐中,国际传播实现了弯道超车般的跃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与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国仍需提升对外传播话语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也显得更为明确。
相对于过去媒体单向度的宣传,建构新的传播话语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媒体的功能主要是“上传下达”,多呈现为单向度的信息宣传,大众传媒不仅要具备信息宣传功能,还承担了党和国家国际话语表达的“喉舌”功能。进入融媒体时代,单向度的宣传理念遭到解构。媒体自身的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媒体的传播方式提出鲜明的要求,主流媒体从“单声道”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声道、立体声”转变,单向度的宣传向互动传播、扩散传播转变。信息化数字传播不仅改变了媒介传播工具,还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主体、形式,使整个话语传播系统更加生动形象。传播形式的转变还只是表面现象,传播话语、叙事风格更成为制约传播技巧以及成效的重点。话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自称价值中立的西方媒体,有成熟丰富的媒体传播经验,他们以丰富巧妙的话语掩藏其传播的价值观念。从学术研究角度观察、研判西方媒体经验,有助于深入认识西方媒体传播话语的话术与报道技巧。
西方话语的强势不同程度上形成传播话语的先入为主效果。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我们有充分的自信,摆脱思想上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盲从。加之,为适应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更需要我们跳出追随西方话语的惯习,依托中国的伟大成就与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与叙事体系。
建构国际传播的自主话语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汲取丰富资源,提炼出于今具有现代意义的话语,就具有国际传播话语的价值与魅力。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体现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些经典的词汇、理念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从中提炼出符合传播需要的、有特色的标识性话语概念体系,对建构自主话语体系不无裨益。
话语体系构成传播的表述符号,叙事风格则彰显出传播成效。传播的叙事借助话语体系在细微之处张扬着传播者的价值立场。在国际传播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等大量歪曲负面的报道。回溯以往,国际上每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媒体就抛出符合他们利益的报道内容,采用具有隐蔽性的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认知。可见,西方媒体具有的成熟话语与相应的叙事共同构成传播成效。
中西方的报道固然有传播经验、价值立场等差异,但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还应看到全人类共有的追求真善美的共情理念在传播中的应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我们要善于提炼、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话语与叙事,这同样适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认知。
构建多元化传播新生态
中国话语走向世界,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传播策略。一是有所作为,抓抢全球独家信源。在许多重大国际事件报道方面,我国的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首发媒体。我国中央媒体利用自己的全球采访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争抢全球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第一定义权”。许多独家新闻报道成为第一信源,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国外权威媒体大量转发,凸显了中国声音。
二是稳步拓展全媒体国际传播阵地。建设海外社交平台账号集群。目前,许多主流媒体已形成以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账号为主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三是加强国际人文交流。注重国际媒体平台合作,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例如,中新社积极打造“全球华文资讯传播共同体”,聚合引领海外华文媒体,探索多元化国际合作传播新模式,不断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截至2022年底,中国外文局与全球300多家智库机构构建起全球智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再如,中国日报社与境外媒体合作出版的《中国观察报》这一国际传播品牌,以西方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根据不同国家、语种、受众情况,向海外几十家媒体设计提供版面,全景呈现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四是借助海外媒体平台传播中国声音。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TikTok等账号,开展对外传播工作。一方面,央媒的话语传播坚定了主流话语在国际上的拓展和应用。另一方面,一些中国达人个人账号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讲述中国生活的丰富多彩。嵌入国外民众日常社交的中国媒体对传播话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视频博主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式”话语。利用网络媒体,我们可以提高中国话语传播的亲和度、融入度,拓宽传播思路,从“显性”向“隐性”传播过渡,使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拥有更加丰富立体多元的渠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媒体传播在话语构建、叙事表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外传播的话语构建需要依托技术、媒体、平台展开。借助媒体平台推动话语传播策略的多样化,塑造多元化、独特化、丰富多彩的话语叙事表达体系,必将逐渐建立起与我国发展、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