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4-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近日,本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6位学者,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探讨其深刻理论内涵和丰富实践逻辑。
  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张翼: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这一表述,借用古典喻示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之下形成的新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才能在“旧邦”的丰厚土壤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持久力量。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新命”需要在“创新”中焕发“新机”。“守正”需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创新”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尤其是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莫纪宏: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不能脱离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五千多年文明成果以及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要在尊重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上面向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再立新功。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图景,必须要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强调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进步,也高度重视文明形式和文明实践的提升和完善。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所擘画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文明实践。 
  王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这“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既是坚持“两个结合”阐释中华文明重大理论成果的典范,也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同时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学术实践中,如何实现“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胡正荣:文明关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每个学科、每个领域。新闻传播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建设的11个社会科学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正是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文明的传播与互鉴、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当前,新闻传播学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践的自主知识体系。因此,建构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就必须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关键研究对象,将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工具和手段作为研究方法,将工业时代跨越到网络智能时代作为历时性、共时性研究框架,推进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樊建新:学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旗帜和灵魂,从经典文本、纲领文献、思想精髓中探源“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联动点,把握“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度接合点,挖掘“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贯通融合点。“三大体系”建设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关键内容和行动指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以建设“三大体系”为重要支撑和载体依托。通过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培育涵养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研究对象的新生长点,在学术体系建设中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活思想史等议题域,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提炼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特标识、内在精髓和时代气象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切实推动“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陈光金:中国特色社会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支撑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指示精神为基本遵循,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上全力以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深入挖掘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既包括重要社会思想学术文献,更要重视中华民族在历史中的社会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发展的学术资源和养分。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以中国道路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经验,从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提炼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示范带动院属各单位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所(院)的学习举措。
  陈光金:社会学研究所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所党委坚持以上率下,不折不扣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所主要领导同志讲党课,在相关报刊发表专题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所党委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各支部结合业务工作开展集中学习讨论。二是依托本所两份全国核心期刊,设置相关专题专栏,积极约请专家学者撰写研究阐释文章,以社会学视角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三是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判断、重大结论,发挥本所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内涵,努力形成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价值理想、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主知识体系范式,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向纵深发展。
  樊建新:政治学研究所积极贯彻院党组相关部署,采取有效举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是将其作为理论学习的“第一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统领各项工作的航标指针。二是将其作为学科建设核心任务,既推动与之具有强关联度的研究室做大做强,又拟成立所级“中华政治文明研究中心”,促进新学科积极孵化。三是将其作为项目展开中心线索,在项目开展全程扎实做好讲话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四是将其作为团结学界的重要使命,通过中国政治学会的各项研讨、发挥《政治学研究》引领功能,促进学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上述举措激发出积极效能,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家国时代的天下之公:古典政治观念的建构》《中国之治:制度体系与治理效能》等成果异彩纷呈。
  莫纪宏: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落实院党组关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工作部署,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知识体系、制度形态和实践成果的集中性宣传和教育,提升了全体职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文化自信”。以中国法律史学研究会为学术平台,申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并在今年初于北京举行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研究”开题会,提出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的理论学术框架。组织两所相关专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了若干篇重要内部报告,并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科学谋划部署研究阐释工作,成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目前取得的成效如何?
  王延中:本所作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理论研究、智库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共120余项,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跨全院7个研究所集中攻关,取得重要理论成果。基地专家共出版相关专著4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发表重要论文66篇,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此外,决策咨询成果丰硕,基地专家共上报决策咨询成果200余篇,内部报告170余篇,其中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30篇。此外,基地首席专家还受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工作,提出工作建议。 
  胡正荣:本所组织精锐研究力量落实院党组交办的相关研究项目和研究任务。一年来,我们已经落实的重要交办研究任务达5项,产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本所联合其他研究所参与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国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版)。此外,组织所内研究力量自主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一年来,在重要报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本所期刊、年鉴、蓝皮书、智库报告以及学术会议等平台发布,不断扩大影响。未来,本所将会持续不断地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研究重点,从新闻传播学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重点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学理化阐释,推进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 
  张翼:本院重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积极推进相关研究。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国必然能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基于此,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增进人民福祉创造条件》《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解维度、治理结构与发展趋势》等成果。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您如何理解学者秉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而把坚定文化自信贯穿于学术研究实践中? 
  樊建新: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秉持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关乎学者能否在学术研究中把握好“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要求,真正守住自身的魂脉和根脉,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扩展研究理路、提炼学术话语;关乎学者能否在学术研究中不照搬西方理论、西方标准、西方话语,切实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关乎学者能否在学术研究中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地开展学术交流、学术传播,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在研究中贯穿文化自信,一方面,必须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必须从根本上清理各学科存在的程度不同的对西方研究范式的依附问题,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自信地展现主体性原创性。
  张翼: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发挥着更为深厚的支撑作用。中国学人要以学术为志业,就需要以中国之现实为养料,以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实践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建立起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即以中国的实践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中国的实践。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文明互鉴的开放包容原则,也要遵循守正创新的价值理念,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提升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术创新力、学术解释力和学术影响力。 
  王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不仅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且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文化自信已经纳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蕴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决定性的,还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化交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的内在要求。积极推动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需要进一步实施哪些举措?
  莫纪宏:在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我们利用目前对外交往的平台走出国门,与法学研究所负责的具体国际交流项目民主国际网络成员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联系;参与国家图书馆组织的境外图书展览活动,4月底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详细介绍了法治“一带一路”文库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新作;积极推动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相关的院所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积极筹备所史编辑和展览工程,把党史、国史、院史、所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维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平台,全面提升两所职工的“文化自信”。 
  陈光金:社会学研究所主要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第一,利用近期本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年度工作会议,主动与巴西学者交流,增强中国研究中心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第二,利用好与法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相关学术机构合作的机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活动。第三,在本所主办的“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家庭与青少年发展——中国—挪威国际比较研讨会”上组织相关学者积极发声,与挪威学者交流中国经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好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现状,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第四,利用本所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即将开展的研究项目、会议平台,积极开展与澳大利亚的学术文化交流。 
  胡正荣: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充分结合学科特点,突出传播与交流优势,积极从多领域、多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一是“引进来”,即借助各种学术平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和推广,将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和更广泛的领域。今年,我所将主办“中国传播学大会”等,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中开设相关专栏。努力将本所打造成为我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高地。二是“走出去”,即加强学术交流、人员互动,通过主动参与学术国际交流与互鉴,增强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方面组织所内学术力量出访进行学术研究和课题拓展,另一方面组织所内相关学者主动参加国际上的新闻传播学领域重要会议,发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声音,通过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在国际上将本所树立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智库的最重要代表力量之一。
  (本报记者陈雅静、段丹洁、孙美娟参与采访报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闫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