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化自信建设

2024-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从而发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文化自信既是对国家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是对未来文化繁荣发展所具有的坚定信心。文化的持久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融合时代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扩大传统文化张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融合时代发展需要,建构全新并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文化体系。两者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深刻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集体智慧,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历史文化滋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基础之上。中华文化曾拥有过辉煌的历史,虽经历了近代内忧外患,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当今世界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致良知”的道德主体自省、“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治国主张、“亲”“诚”“惠”“容”的大国外交……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涵养孕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源泉是人们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华文化就是炎黄子孙千百年来自觉的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发展与推陈出新的结果。由于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我国的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的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蕴含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先进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三种具体文化内容的整合统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培育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根基。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道德理念、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只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契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定对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产生积极作用。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基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巩固文化的主体性,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最后,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高质高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让人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注重创新表达,以新思路、新话语、新形式、新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要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精髓要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二、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深厚基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其精华,挖掘和阐发其当代文化价值。认识、阐发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所谓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简言之就是中华文化中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内涵。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继承,保留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族认同感的文化成分。例如,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发奋图强、奋斗不已。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无论面对何方强敌,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直至达到目标、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前,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是每个人的前进动力所在。还有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这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着深层的文化支撑。

  文化自信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体现更广泛的影响,需要精神根基的不断充实和价值底蕴的持续深化。基于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培育文化自信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创新中变革培育模式,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融共生中深化价值底蕴,进而支撑更广泛、更深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全面进步。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求,也是党在文化建设层面的重要指示。只有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其时效性,才能为其持续注入新生活力。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和个人重视创新,从当代价值视角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以当代文化表达承载传统文化精神,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其在当代的生命力,以更有效地培育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应重视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作用,在多元文化互融共生中凸显传统文化特色,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文化传承眼光的拓展,从正确世界观和文化观的角度分析外来文化,辩证地吸收多元优秀文化,在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促进融合发展,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进而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价值和精神意蕴,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化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构建传统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也十分重要。只有结合世界发展新局势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话语形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在契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培育文化自信,并在互融共生中体现文化特色,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实践策略 

  加强传统文化资源整理与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不能单从文化功能性质上判断,也要加强对其伦理道德、思想价值观等层面的审视,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要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则,对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理。不仅要从文化性质上做好分类规整工作,也要根据基本原则加以区分和取舍,做到去粗取精,进而形成完整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之中,整体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文化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存面貌和发展需求,传统文化作为对社会文明历史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也与当时的政治结构体系相联系。如今,一些传统文化虽然在价值观念上仍适用,但在表现形式上需要对其加以改造创新。传统文化须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这个融合的过程,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加以创新,也需要在教育实践方式上创新,通过生动丰富、灵活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养分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对域外文化兼收并蓄,善于在对外交流中汲取经验,促进自身不断壮大。当下我国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对内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扩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体系;对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本着互利互鉴、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广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他国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旗帜鲜明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在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导向、学校教育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物质产品、文艺创作等方方面面。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的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必将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高校研究生创新型研究项目“蔡元培伦理思想研究”(编号:BS202394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