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精品力作

2024-0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是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并作出重要指示,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把推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大思想观点特别是原理性理论成果,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多学科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服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局。

  标志性工程打造标志性成果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6·2”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

  响应领袖号召,2023年6月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第一时间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组织传达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6月15日,制定《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和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方案》,对全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部署。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领导小组成立,组建由院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研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实际行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之举,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陆续举办7次文化文明主题的重大成果发布会,先后推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等一批重要学术专著、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

  截至今年4月,全院共发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关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顶级或权威期刊论文近50篇,出版优秀专著20余部。

  作为我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的“旗舰”成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书,是国内首部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成就的研究成果。该书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正在信心百倍地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聚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聚焦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从整体的、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研究文明文化发展,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高质量的理论成果赋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事关文脉传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础与文明动因,蕴含在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之中。

  2023年6月3日下午,全国史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召开。高翔院长在会上强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是当前史学界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盛世修史,史载盛世,是一个强大民族传承精神文脉的重要途径。

  《(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是党中央批准启动的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是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据了解,该工程由全国400多位史学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文明起源一直写到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召开,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当代历史,总计30卷、2000余万字,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书稿撰写,2026年完成全部出版。《(新编)中国通史》采用断代史和专门史相结合的纂修方式,整个工程广泛运用新时代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新理论、新史料、新方法,探索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规律,力图打造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通史著作。

  今年5月发布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一书,是该工程的阶段性重要成果。该书提纲挈领厘清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主线,阐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特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不同侧面揭示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赵庆云认为,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通史纂修实践,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成就,终归要在通史性著作中予以凝结、积淀,并且不断丰富、完善。

  同期发布的《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一书,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学斌看来,该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容纳之量,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消化之功,讲清了中华文明的永续之道。

  “五个突出特性”彰显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内在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阐释的标志性成果《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一文,从“‘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到“准确把握‘五个突出特性’,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再到“深刻理解‘五个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章指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在《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一文中提出,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撰写的《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一书,系统考察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内涵和哲学基础,进而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即中华之道,生生变化的宇宙论以及在变化中把握常道的历史主动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旺盛的创造力和自我变革精神,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根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及其背后的制度精神即“公天下”的理念,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内在原理。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刘震表示,该书鲜明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哲学层面的内在自洽性,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同时,强调了“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

  中国历史研究院编著的《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一书,利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行了考古学阐释,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了考古学的时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认为,文字建构了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文字的传承也就意味着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思想传承有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绵续不绝。

  深化对“两个结合”的学理化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撰写的《“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文本依据,对“两个结合”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构成要素、基本内涵、哲学基础、根本要求、基本路径、生动实践和重大意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阐释了“两个结合”蕴含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深层揭示了“两个结合”对于新时代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认为,该书从纵向维度梳理和分析“两个结合”的历史脉络,从横向维度研究和阐释“两个结合”的逻辑体系,准确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路径,从“两个结合”视角分析和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国强撰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一文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也有实践层面的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律性认识,也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新创造、新升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强在《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性论述,“第二个结合”蕴含着大历史观和新的文明观,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明根基。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文明的进步动力澎湃。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才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奋进新时代,矢志不渝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永远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