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5月16日,由上海大学国际部、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部、悉尼工商学院联合主办的“数智赋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教授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刘军为论坛致开幕辞。
参加“数智赋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嘉宾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持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
于雪梅提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交流方式,也必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世界高校争先占领新高地。上海大学始终致力于利用数字智能新技术、支撑学校智能管理、智慧教育、人才创新培养、引领教育模式变革,打造安全可靠的教育数智化新生态,积极推动上海大学向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上海大学副校长于雪梅教授致辞 照片由校方提供
刘军提出,根据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上海要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资源高地,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教育的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服务保障。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刘军致辞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院长卞亦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李梅,以及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分别就“时代前沿的商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治理”,以及“慕课出海政策与实践”进行了主旨发言。
卞亦文提出,悉尼工商学院目前着力建设的新商科是基于新文科框架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在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与融合,将新技术融入商科课程体系中,采用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方法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教育。未来将不断探索以智慧教室与智慧实验室为两轴,以科研,教学,国际化为三轮驱动的数智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型。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院长卞亦文作主旨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李梅提出,我国具有国际眼光、国际思维、专业知识的外交人才、网络人才、民间组织人才都比较匮乏,而创新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文化创新、翻译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外交人才的缺乏不利于文化的输出。因此中国的高校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习项目等途径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以满足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构建对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李梅作主旨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汪潇潇在发言中说道,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国家已于2022年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作为工作的一项重点。教育部将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政策,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未来要充分发挥慕课出海平台的积极作用,密切教育合作,深度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加强在教育领域的互联以促进全球教育的共同发展。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作主旨发言 照片由校方提供
以数智更好赋能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随后进行的第一个圆桌论坛上,汪潇潇,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上海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胡笑寒,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前任院长沈杰围绕慕课出海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积极讨论。在第二个圆桌论坛上,上海大学国际部副部长崔巍,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祥栋,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劲松,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颜彦围绕数智赋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
60余名来自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等相关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负责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高校领导参加了此次论坛,共同探讨了教育在地国际化、慕课出海、数智赋能人才培养等当前热点议题。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副院长霍伟伟也参与了讨论。
本次论坛召开之际,恰逢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建院三十年。据悉,悉尼工商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中外合作商学院,合作方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建院以来,学院依托合作双方大学的综合优势,不断积极地引进海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始终走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学院主动创新求变,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要素配置和全球教育市场竞争。
主办方表示,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目前致力于建立基于中国国情面对全球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从以往单一地引进海外教育资源转变为打造本土国际化教育体系,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培养本土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胜任力,同时也为海外留学生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国际化教育,向世界输出中国商科教育,彰显中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