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平衡点

2024-05-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来,智库研究在高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少高校教师纷纷投身智库研究,但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困扰许多高校教师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五方面心得。

  第一,努力调整心态,在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之间顺畅切换。一是要发自内心对智库研究有真正兴趣,并认同智库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和学术研究相比,智库研究在当前高校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状态,从事智库研究的教师在职称晋升、科研考核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难以得到高校主流评价标准的认可。如果高校教师对智库研究工作没有真正兴趣,常常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困扰,导致心态失衡,难以长期坚持。二是要有“沉下去”的智库研究定力,切记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想法。部分高校教师把智库研究当作学术研究做不下去时的替代品,认为智库研究可以“短平快”,把智库研究当作捷径。但事实上,如果有学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往往并不是智库研究本身相对容易或是没有科研含金量,而是基于该学者前期学术研究积累的转化。三是要志存高远,既要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大局意识,也要有预判未来重大趋势的前瞻意识。尤其是高校教师做智库研究不能只做细枝末节的当下问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判和关注未来的重大问题。

  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深耕细分领域,打造专业优势。一是必须坚持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两手抓”“都要硬”。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一定是有相对扎实的前期学术研究成果作为支撑,仅凭个人直觉和拍脑袋,或是充当“二传手”,网上检索点资料,拿不出好的智库成果。近年来,智库服务客户的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少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拥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没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和调研,仅凭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积,要获得认可并脱颖而出很难。二是不要盲目跟随热点,频繁切换智库研究领域。智库研究既要针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国际上焦点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也要针对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重要战略情况与动向进行动态跟踪研究。原则上,高校教师智库研究领域应与自己擅长或长期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保持一致;即使不是自己学术研究的领域,近期也承担过同类项目,有一定数据和成果积累的领域。如果过于功利,为报送而报送,可能会适得其反。三是要客观认识高校教师做智库研究工作的短板和优势。和政府部门的智库研究机构相比,高校教师的优势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研究视野比较开阔,短板是往往对现实情况不了解,掌握的实际数据和资料不够充分。一般而言,一周之内要完成的智库研究任务,政府部门智库研究机构更加擅长,但如果委托时间在一个月以上,高校教师会有一些优势。考虑到目前政府委托的智库研究任务往往时间较短,高校教师应聚焦如何增强任务快速响应能力,拓宽智库研究的外部协作网络,如熟悉相关领域状况的学生、校友,或有过课题合作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

  第三,敢于躬身入局,秉持乙方思维,学会站在决策者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一线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隔靴搔痒,游离在现实问题之外,很难做好智库研究。高校教师要合理分配学术研究和智库研究的时间,主动参加政府、企业、协会等实务部门组织的各类调研活动。二是要聚焦主要研究领域,通过挂职等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机制,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智库机构等建立常态化的稳定合作机制,渗透到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三是要积极承接各类社会服务课题。社会服务课题是培养高校教师乙方思维、服务意识,提高其逻辑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师深刻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渠道。同时,社会服务课题还是确保高校教师高层次智库研究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能为高校教师在“命题作文”式智库研究外,主动发现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探索多元化的成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撑。四是要主动创造机会,参与国家层面智库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于北京之外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平台能级等因素影响,参与党中央和国家部委课题研究的机会不多,获得重要领导采纳批示的机会较少。因此,需要放下身段,积极主动参与申报党中央和国家部委发布的课题,或对接并参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国家级协会的调研课题。由于上述类型的课题往往是当前国家或区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且一般有成果直报渠道,往往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智库成果。

  第四,做好“一鱼多吃”的准备,最大程度发挥智库研究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一是要通过智库研究来帮助学术研究发现真正的问题,为标志性学术研究成果创造条件。不少高校教师出现学术研究瓶颈,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是学术研究能力不够,而是缺乏发现真正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脱离导师指导后的青年教师,其理论研究基础、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等都非常不错,但常常面临找不到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困惑。二是要合理利用政策,找到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的契合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政策的重大变化之一,是预期成果由“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申报维度改成“成果形式、宣传转化及预期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对课题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要考虑学术研究贡献,更要体现对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贡献。同时,采纳批示等智库研究成果既可以作为课题申报的重要前期基础,也可作为申请免鉴定结题的重要条件。三是思路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是高质量智库研究的趋势。要做好智库研究和学术研究的相互转化,必须加强智库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可信度。特别是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案例研究等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智库研究成果中寻求学术研究创新的切入点,形成以学术研究促进智库研究、以智库研究带动学术研究的格局。

  第五,多措并举,确保智库研究成果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是客观认识采纳批示成果。采纳批示是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成果形式。同时,评价采纳批示成果不仅要看采纳批示的级别,还要看采纳批示的具体内容,以及采纳批示提的建议最终是否推动政府形成政策文件。二是补齐行业标准、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短板。相对采纳批示的主要依靠个人短时间的努力,行业标准、发展报告体现的是团队长期的共同努力,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发挥作用更大。尤其是行业标准应成为智库研究重要的成果转化形式之一。此外,高质量的智库研究系列丛书也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三是高校教师要主动积累并尽量参与智库研究领域的数据库、案例库和资料库建设。每一个智库数据库、案例库和资料库的建立都是未来高校教师智库研究团队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石,也是开展可持续高质量智库研究的保障。四是要重视成果宣传。智库研究成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效果。高校教师要学会借助主流媒体进行成果宣传,或是和媒体联合开展智库研究,如重大政策阐释解读、现实问题深度报道,以及发表重要的智库理论文章等。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