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19日,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蓝皮书根据国家财政活动行为的运行特征和规律,在传统财政研究收、支、平、管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把财政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一步归纳提炼为财政运营、财政稳定、财政均等、财政治理和财政潜力五个方面,根据这五个方面进行指标构建,把这五个方面作为财政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这种分析范式是一种新的财政分析范式,也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其理论逻辑是财政目标与财政手段的匹配。
蓝皮书认为,在基本完成现代财政制度体系架构以后,中国财政发展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财政治理结构以及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在内的外生冲击都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公用资源池层面,财政发展面临资源汲取路径偏差所诱发的财政运营问题、财政资源配置不均所诱发的财政均等化问题以及财政平衡考量偏差所诱发的财政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由规模层面生发,逐渐聚焦结构层面,并最终共同指向代理结构下的财政治理脆弱性。蓝皮书建议财政发展在短期内应当通过创新“开源节流”,优化财政运营结构,避免落入“顺周期”陷阱;在长期内应当着眼于修正财政治理的脆弱性,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化财政体系的逻辑,注重培育现代财政治理能力,重点在税收体系、现代预算管理体系、政府间财政体系和债务管理上取得突破。
蓝皮书建议,应厘清财政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把握财政治理核心要求。一方面,在财政系统同经济、社会子系统互动过程中,财政发展目标应当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发展在资源层面向关键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国之重器”进行倾斜的基础上,甄别中小微企业真实需求,使其在稳就业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更有效的收入分配调整,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着力扩大内需;关注基础设施融资领域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效能,调动存量基础设施基础上,给予社会资本更多参与空间,通过基础设施总体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提升基础设施回应性。在治理层面关注推动更加精准的政策定位设计,引入效能更高的政策工具,改变微观财政政策失语的困窘。
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应对财政发展进行有效支撑。在财政运营领域,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收益纳入考量,尽可能地避免利用财政幻觉扭曲财政成本和收益关系;在财政均等领域,纠正财政优势区位和经济优势区位的错配,避免对要素流动的错误干预,以能力均等化为核心改造纵向和横向均等化对比关系;在财政平衡领域,以总额财政纪律为切入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能力。
另一方面,财政作为政治系统的自然延伸和直接体现,其国家治理体系重要支柱的定位也需要财政发展超越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思维定式,将财政发展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棋局中。以此为基础,很多财政发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向。譬如在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纵向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应加快财政分权和行政分权的并轨,推动治理结构扁平化;在横向政府间关系中,应重塑核心预算部门和预算制定部门关系,减少部门间割裂现象;在斜向跨地方关系中,应以财政资源配置引导和强化区域间关系,强化区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