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各具特色的区域法治发展实践,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区域法治发展论题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中,公丕祥教授的著作《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分析》初步建构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区域法治发展理论逻辑体系,将区域法治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书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作者提出,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区域法治发展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确证区域法治发展现象客观必然性的概念工具序列。其重要理论目标就是“试图建立起能够解释区域法治发展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此,作者根据区域法治发展研究的需要,推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协同。
在论述区域法治发展的法哲学方法论准则时,作者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样性统一”原理,并对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个别化”法哲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创新转化和借鉴运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多样性统一”的法哲学方法论原则。一方面,本书强调这一方法论原则对区域法治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深刻揭示了中国区域法治发展“总体”与多样化的区域法治实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机理。另一方面,本书生动展示了区域法治发展中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多样性统一的发展形态,进而为系统阐释纷繁复杂的区域法治发展现象、深刻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法哲学方法论基础,初步建构起研究区域法治发展的法哲学分析工具。
构建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逻辑
作者充分发挥理论思维的抽象功能,着力探寻各种区域法治发展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观念上再现或复制区域法治发展现象的基本结构和现实关系”。
第一章在对区域法治发展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力厘清区域法治与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区域法治发展现象概念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必要性。第二章着重从法哲学方法论意义上,探讨分析以区域法治发展“多样性统一”和“个别化”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论准则。第三章把区域法治发展作为国家法治发展的“中层研究基点”和“网上扭结”,在国家法治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把握区域发展,揭示区域法治发展对国家法治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建构起区域发展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到八章则分别从区域法治发展的构成要素、历史进程、文化机理、功能取向、动力机理等方面具体展开,完整呈现区域法治法发展的逻辑进路、理论体系和方法准则。
学术创见精彩纷呈
在方法创新和体系创新的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创新观点。例如,关于区域发展的概念内涵,作者在系统梳理和评析各种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法治发展整体、区域发展和区域治理三个层面,来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内在属性。进而,揭示了区域法治发展是国家法治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区域性的依法治国模式,其中蕴含着一定地域范围内运动变化的法权现象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规定性。
关于区域法治发展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它是解释区域法治发展的概念工具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理想类型”的性质和功能,蕴含着国家发展、区域分析和空间关系三个方式变项。一是“运用国家发展的概念工具”,把握区域法治发展在总体方向上与国家区域发展进程的高度一致性,把国家法治发展总体进程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区域法治发展的统一性基础和前提,深刻认识国家发展决定着区域法治进程的基本走向。二是运用“区域分析的概念工具”,深刻理解作为国家进程“个别化”形态的法治发展的区域实践与区域经验。三是运用“空间关系的概念工具”,深入分析区域法治现象的空间本性、运动轨迹和类型转换,从而揭示区域法治进程的差异性、内生性机理和发展进程的运动机制。
关于区域法治发展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影响区域法治发展进程的因素众多,如何进行综合衡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统治者的政治智慧与法律价值选择。其中,区域法治发展尤其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作为“大文化”的儒家法文化区域性结构分布对区域法治进程产生了功能性影响,铸就了区域法治发展进程的社会基础、规范机理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作为“小传统”的民俗习惯文化对基层社会生活秩序的自发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构成了区域法治进程的重要社会渊源、精神纽带和社会调节力量。
关于区域法治发展动力,作者认为, “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不仅构成了当代中国法治革命的大逻辑,而且对区域法治发展提出了历史性的任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区域发展和区域治理的现代化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功能性目标,而推动区域法治发展的是“无数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推动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基本动力条件,区域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热忱是区域法治发展的内生性动力源泉,“蕴含着社会主体自由和权利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释放区域社会创造性潜能、推动区域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剂。
当然,作为区域法治发展理论建构的开山之作,本书只是开启了这一重大时代议题系统理论研究的新征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许多论述需要进一步展开。
例如,关于区域法治发展的影响因素,本书主要深入探讨了区域法治发展的文化机理问题,而对区域法治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社会治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等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还停留在一般理论阐释层面。又如,对区域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主要实证分析了中国县域治理的历史嬗变和法治革命问题,并未从更广阔的视野揭示我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南、西北、中原、中南等跨行政区的主要地理—文化区域法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实践模式。
总之,我们期待以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围绕中国区域法治发展的基础理论、历史进程、创新实践等问题,学界能够继续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理论创新成果,从而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区域法治发展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系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原校长)